正文 略論中醫數字出版在醫藥科技傳播中的應用(1 / 3)

略論中醫數字出版在醫藥科技傳播中的應用

微時代的新媒體科技傳播

作者:陳玲玲

摘要中醫數字出版是基於中醫信息化、中醫數字化等研究基礎上,結合最新的數字出版理念與技術,融合各大中醫醫院及臨床醫生、科研人員的工作和科研需求,超越了傳統中醫出版內容而發展起來的新興出版產業。本文通過對中醫數字出版的主要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播特點、傳播渠道以及在醫藥科技傳播中的作用進行分析,從而深入研究中醫數字出版在醫藥科技傳播中的應用。中醫數字出版在醫藥科技傳播中的影響與作用如下:一是增加了傳播受眾。中醫數字出版打破了傳統出版的束縛,中醫藥類信息經數字加工後更精、更易獲得,且通過多媒體等技術圖文聲並茂,使原本枯燥的中醫理論更富有吸引力,公眾接受度更高,對中醫藥知識普及與中醫藥文化推廣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二是豐富了科技傳播的內容。中醫藥是一個博大精神的醫學寶庫,中醫數字出版改變了傳統出版以文字的一維形式,從多種維度存儲、展示中醫藥知識與信息,使中醫藥知識呈立體化、多元化。三是拓展了科技傳播的傳播途徑。中醫數字出版通過網絡、數據庫、手機App等多種途徑傳播中醫藥知識與文化,從而更進一步擴大了中醫藥的影響力與公眾認知度。

關鍵詞數字出版;中醫數字化;科技傳播創新

中圖分類號G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7-0179-04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雲計算、物聯網、智能網絡終端、高性能計算機等新興傳播渠道層出不窮,醫藥科技傳播也需要不斷改革與創新。《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實施文化數字化建設工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培育發展新興文化產業。”醫藥科技傳播是科技傳播的一個分支,其傳播特點如下:1)傳播主體專業性強,主體集中於醫藥從業人員,如醫務工作者、藥學及生物行業專業從業人員、醫藥企業的市場及銷售人員、醫學編輯等;2)傳播受眾範圍廣,包括廣大群眾及醫藥從業人員;3)傳播媒介多樣化,包括醫藥學類書籍、期刊報紙、電視廣播、互聯網、電子音像出版物、手機APP、微信公眾平台等多種媒介;4)傳播內容以醫藥類專業知識和科普知識為主。從而最終達到提高國民健康素養、提升我國醫藥科技從業人員整體業務水平與醫藥科技創新能力的傳播目的。

中醫數字出版是醫藥科技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興傳播媒介的中堅力量。經曆了數千年的積澱,中醫藥領域中有著海量的數據,如中醫藥古籍文獻、中醫醫案(包括古代醫案以及近現代名老中醫醫案等)、中藥、方劑、針灸經絡、養生學等,不勝枚舉。對這些海量數據進行采集、存儲、使用的技術目前還遠遠不能滿足中醫藥應用的需要,從而中醫信息化、中醫數字化、中醫診斷及術語標準化等研究應運而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中醫數字出版是基於中醫信息化、中醫數字化等研究基礎上,結合最新的數字出版理念與技術,融合各大中醫醫院及臨床醫生、科研人員的工作科研需求,超越了傳統中醫出版內容而發展起來的新興出版產業。中醫數字出版有專業性強、數據量大、挖掘技術難度高、形式多樣、臨床及科研應用廣泛、市場需求量大等特點。本文擬通過分析中醫數字出版傳播的現狀,從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播渠道及特點等方麵,研究中醫數字出版在醫藥科技傳播中的應用。

1 中醫數字出版主要傳播內容

1.1中醫藥古籍文獻類

中醫藥古籍卷帙浩繁、汗牛充棟,大部分古籍都作為珍貴文物被各大圖書館、博物館收藏,閱讀、檢索頗為困難。中醫藥古籍數字化則很好地解決了以上難題,不僅能將古籍以原文圖像的形式原汁原味地保存,還可以進行全文檢索,使束之高閣、塵封已久的寶貴的中醫藥遺產以全新、便捷的麵貌傳播給醫藥專業人員,從而提高了中醫藥傳播與科研的效率。

我國古籍數字化工作起步於2O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中文古籍數字化已經處於主導地位。目前中醫藥古籍文獻數字化研究已經非常深入與成熟。在中國知網以主題詞為“中醫古籍數字化”(時間跨度從1980~2013年)進行搜索,共有124篇相關論文,其中2010~2013年的論文數占所有論文數的53.2%,可見這4年內對中醫古籍數字化的研究呈井噴狀態。這些論文從中醫古籍數字化的閱讀環境、數據庫建設、數據挖掘、自由標引、難字異體字生僻字處理等方麵進行研究與總結。

目前通行的中醫古籍數據庫,具體特點如下:一般都包含全文內容和原文圖像,文本界麵采用橫排簡體或者豎排繁體,字體字形遵照“保真原則”,盡量與原版相同,而且檢索功能較強,輔助資料較多,並支持網絡係統[1]。

中醫藥古籍文獻類數字化產品主要包括互聯網、局域網客戶端、傳統光盤等。據調查問卷表明,在被調查者中,多數選擇互聯網作為古籍數字化產品的最佳推廣形式,而傳統的光盤形式已基本被廣大用戶所拋棄[2]。然互聯網中的數據庫質量良莠不齊,有許多大型中醫藥網站中都提供免費中醫古籍在線閱讀,但這些免費的中醫古籍在線閱讀,由於缺乏專業的編輯與校對,不僅沒有版本說明,且錯訛較多,錯字、漏字比比皆是,根本無法作為一次文獻參考引用。

1.2中醫醫案類

長達5000年的華夏曆史積累了海量的中醫醫案數據,中醫醫案對於中醫習業者而言,在總結前人經驗,研究其學術思想,提高臨床療效及升華新的理論方麵,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建立中醫醫案數據庫用來整合古今醫案信息資源,供使用者查詢資料、統計分析和深度發掘,是重要的中醫藥信息來源和檢索工具,為拓展視野、積累資源、豐富專業思想、解決某種現實問題提供了捷徑[3]。由於中醫醫案數據庫對臨床工作者及醫藥科研人員有重要參考價值,對於中醫醫案數據庫的開發與研究也在不斷進行。如山東中醫藥大學的“中醫曆代醫案數據庫”,安徽中醫藥大學的“新安醫案數據庫”,上海中醫藥大學研發的“中醫醫案數據庫”以及上海中醫藥大學傷寒論教研室開發的“曆代醫案分析統計係統”等,這些醫案數據庫具有如下特點。

1)功能設計主要集中於用藥頻度的查詢與統計,包括針對某一醫家治療某類疾病的縱向用藥信息查詢、統計,針對某種疾病的橫向用藥信息查詢、統計以及單味藥及多味藥配伍的查詢、統計等;2)醫案選取範圍以古代及近代醫案為主,現代醫案由於涉及版權問題均未收入,而現代醫案無論從病史描述、西醫診斷、實驗室檢查、方藥劑量等方麵來說都更為詳盡,更具有參考價值,故這些醫案數據庫存在著明顯的數據來源缺陷與數據缺失;3)數據庫局限於學校科研單位研究使用,大部分並未形成產品投入市場,受益人群較少;4)數據庫界麵設計僵硬呆板,形式以光盤與局域網為主,沒有人機互動,數據更新繁瑣,用戶體驗不佳。

我社目前也在研發“基於自有獨特資源的中醫醫案數據庫”項目,針對上述醫案數據庫存在的不足,我社與互動百科合作,構建主題詞、中醫診斷、證型、西醫診斷、中藥、方劑等控詞子數據庫,借助互動百科平台進行數據庫二次開發,對我社已出版的中醫醫案相關圖書(近80冊,以近現代名老中醫醫案為主),約2萬條醫案數據進行數據拆分、導入與精確標引。

該數據庫可進行基本檢索:包括任意字段檢索。高級檢索:針對不同研究者的需求,有單向查詢與組合查詢等多種選擇。高級檢索項包括醫家、流派、病名、患者性別、患者年齡段、藥名、方劑名、時間,可以根據不同的勾選項而達到不同的研究目的,從而達到中藥、方劑、醫家、治法等多重詞頻統計功能。該數據庫與上述數據庫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以互聯網形式,檢索方式多樣,既可以全文檢索,也可以通過高級檢索進行精確檢索,提高了檢索效率。且可以不斷添加與更新醫案數據,交互性強,高級用戶不僅可以進行普通與高級檢索,還可以有上傳醫案、對其他的醫案進行評論等互動功能。

1.3中藥與方劑類

隨著中藥現代化的推進,中藥數據庫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國內多家單位建立起具有不同特色的中藥數據庫,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上海中藥創新研究中心的SIRC-TCM中藥化學信息係統;中國中醫科學院與浙江大學合作建設的中醫藥數據平台,中國科學院工程研究所的中藥化學數據庫以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與創騰科技公司合作開發的中藥數據庫等[4]。還有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創建的中國中醫藥數據庫檢索係統,中國藏藥數據庫以及福建中醫藥大學研製的台灣藥用植物資源數據庫等。劉海波、劉麗紅[5]等人在論文中已經充分分析了中藥數據庫建設的現狀、特點以及存在的問題,此處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