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鬆鼠會網站科技傳播研究
微時代的新媒體科技傳播
作者:範雪妮
摘要科學鬆鼠會網站傳播主體具有學曆層次較高、學科背景較強、傳播經驗較足的特點,其傳播內容貼近日常生活、關注熱點事件、運用多種載體。科學鬆鼠會網站綜合運用網絡傳播、紙媒傳播、人際傳播等方式,網上互動、報網互動、線下互動三者相輔相成,互動性強。問卷調查數據表明,其受眾具有年輕化、受教育程度較高、與網絡接觸頻繁、受者與傳者合一等特征,傳播效果具有信息接受度高、網站印象良好、受眾參與度高等特點。
關鍵詞科技傳播;網絡傳播;科學鬆鼠會;科學知識普及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7-0170-03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發展勢頭良好,科普網站的力量也隨之壯大。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統計,2008年我國能正常運行的科普網站有438 家,占當年網站總數的0.29‰。經過兩年的發展,到2010年,中國科普研究所的報告顯示在“十一五”期間全國共建成科普網站601個,覆蓋了30個省、市、自治區。科普網站以其信息的豐富性與開放性、獲取信息的便捷性、交流的互動性與平等性等特點,成為普及科技知識的主要載體,在科技傳播中的地位日趨重要。
在我國上百家科普網站當中,科學鬆鼠會網站的受眾覆蓋麵廣,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是我國民辦科普網站中的佼佼者。因而筆者選擇科學鬆鼠會網站為個案,對其科技傳播進行細致分析。
1 科學鬆鼠會網站傳播主體
本文所述科學鬆鼠會網站傳播主體是指該網站傳播活動的發起人群體,他們是傳播過程的源頭。古語有雲“物以類聚,人以群分”,2008年4月,一群立誌剝開科學堅果的年輕人成立了科學鬆鼠會,之後吸引了更多誌同道合者的加入。由於資源有限,筆者僅能找到下列13位科學鬆鼠會成員的相關信息(表1)。科學鬆鼠會傳播主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1學曆層次較高
表1列舉的13位科學鬆鼠會網站傳播主體(以下簡稱鬆鼠們)中有1位博士後,9位博士,3位碩士,學曆層次較高。其中安婆婆是美國麻省總醫院博士後,姬十三是複旦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博士,雲無心是美國普渡大學農業與生物係食品工程專業博士,林竹蕭蕭是荷蘭鹿特丹醫學中心在讀博士,趙承淵是北京大學醫學博士,冷月如霜是密歇根大學分子細胞與發展生物學研究所(Molecular,Cellular,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簡稱MCDB)的植物細胞生物學博士生,溯鷹是北京大學地球科學博士生,李清晨是哈爾濱醫科大學外科學碩士。
他們是科學鬆鼠會網站原創內容的主要作者,學曆為碩士及以上,大多是博士或博士後。高學曆賦予鬆鼠們係統的學科知識和理性的思維,他們推崇科學,熱衷於傳播科學知識。
1.2 學科背景較強
由表1可知,“鬆鼠”們要麼是國內外的一線科研工作者,如安婆婆在美國麻省總醫院從事腦科學研究、雲無心在美國某國際食品公司研發部從事蛋白質應用方麵研究、冷月如霜在密歇根大學分子細胞與發展生物學研究所從事研究;要麼是在學科領域具有多年從業經驗的專家,如趙承淵現為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急診外科主治醫師,奧卡姆剃刀在高校主講通信類專業課程,李清晨是哈爾濱市兒童醫院心胸外科醫生並且寫有醫學史科普書《心外傳奇》。
鬆鼠們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礎,學科背景較強,對該領域的科學知識有著深刻而係統的認識,因而其發言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1.3傳播活動豐富
鬆鼠們有很多在媒體開設了科學專欄,如姬十三曾在《新發現》等10多家媒體開設了科學專欄,雲無心在《瞭望東方周刊》開設“食色物語”專欄、瘦駝在《新京報》開過“動物行星”專欄等。還有一些鬆鼠是《環球科學》《新發現》《牛頓科學世界》《南方周末》等媒體的科學記者、編輯。如小姬是新華社記者,史軍曾做過《科學世界》副主編,現為果殼閱讀策劃人。莊是《新發現》雜誌特約編輯和《上海壹周》的專欄作者,李清晨長期為多家媒體撰寫專欄,溯鷹是科普自由撰稿人。
鬆鼠們具有充足的傳播經驗,作為媒體人的他們深諳傳播之道,了解受眾的需求,在傳播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更在意受眾的參與和互動,更注重為受眾創造平等的交流環境,在我國以自上而下單向灌輸為主流的科技傳播中無疑更受歡迎。
2科學鬆鼠會網站傳播內容
在“內容為王”的時代,傳播內容是傳播活動中十分重要的環節,這在科技傳播過程中表現地尤為明顯。
科學鬆鼠會網站分為原創、活動、譯文、專題、訓練營等板塊,原創和譯文板塊的內容涉及健康、化學、醫學、天文、心理、數學、物理、環境、航天、計算機科學、生物等多個學科領域,並且通過小姬看片會、小紅豬搶稿、科學一課、達文西行走中隊、Dr.You等活動將科學知識引入生活,給受眾親身參與和學習的機會。科學鬆鼠會還對重大事件進行科學普及,如2008年的奧運和地震專題,2009年的日全食專題等。訓練營設有線上專區邀請資深科學記者主講並進行文字指導,線下則圍繞特定的熱點進行互動。
2.1譯文和原創
2.1.1譯文開拓視野
從科學鬆鼠會網站2012年12月23日至2013年1月31日的10篇譯文分析。研究得知,科學鬆鼠會不定時從《New Scientist》《nature》等國際雜誌、國際科技網站或科技領域書籍中選擇文章翻譯並發布,翻譯工作大多由小紅豬小分隊承擔,一部分是由想成為小紅豬的忠實受眾參加小紅豬搶稿活動而翻譯。
科學鬆鼠會對譯文的選擇很有眼光,如《地球值多少錢》《德國大膽的能源實驗》以及《生活大爆炸之科學揭秘節選科學的影子》等譯文,都是國際科學領域中吸引受眾眼球的文章,有助於開闊受眾視野,幫助具有科學精神的中國人拓寬思維,與國際科學研究接軌,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及理念在中國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