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性知識
微時代的新媒體科技傳播
作者:甘曉
摘要從專業社會學的角度上看,科技記者職業屬於知識含量高的專業工作。然而,新媒體環境下,“人人是記者”的現實卻使科技記者專業性和社會地位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科技記者隻有在實踐工作中具有極強的專業性,才能保證其不會輕易被替代,從根本上應對信息社會的挑戰。本文指出,具有個體性、內隱性等特征的實踐性知識是科技記者職業不斷走向專業化的基礎,也是提高其社會地位的關鍵。科技記者的實踐性知識由科學觀、實踐情境知識、批判反思知識等三個方麵構成。本文提出,現階段,要發展科技記者專業、提高科技記者社會地位,必須加大力度開發科技記者的實踐性知識。
關鍵詞科技記者;專業;實踐性知識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7-0185-03
1 科技記者社會地位麵臨挑戰
新媒體時代最顯著的特點便是媒體不再壟斷信息,不再對什麼時候提供信息、提供多少信息擁有掌控權。微博興起後,“人人是記者”更威脅到媒體從業人員的專業性。記者也從“無冕之王”淪落為“新聞民工”。由於新媒體傳播的便捷性,科學知識的產生往往和其傳播同時進行。這對科技記者的專業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麵,新媒體環境下傳播方式的變革及科技發展的新趨勢使科技記者的專業性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另一方麵,科技記者的專業性飽受質疑。首先,科技記者收入沒有顯著高於其他領域的同行,按照現有以字數計算稿費的規則,其收入水平遠遠沒有反映出勞動強度;其次,在綜合類媒體中,科技記者常與其他領域記者相互流動,並沒有在專業上體現出其特殊性,甚至顯示出弱勢地位;再次,科技記者常因“報道時機不妥”“內容不準確誤導公眾”等受到科學家的指責,也身負“炒作”之名而常受到公眾的批評。
總之,無論從經濟地位、專業地位還是職業聲望上看,科技記者職業都麵臨挑戰。
2 科技記者專業化與實踐性知識
科技記者隻有在實踐工作中具有極強的專業性,才能保證無法輕易被替代,從根本上應對新媒體的挑戰。
2.1科技記者是一項專業工作
在社會學領域,研究者通常將職業分為普通職業和專業職業兩類。本文所指的“專業”和“專業化”都是專業職業範疇內的概念。作為一個科學術語,專業(profession)主要指一部分知識含量極高的特殊職業。
研究者還為判斷成熟專業設立了標準。例如,有學者指出,專業應當是正式的全日製職業、擁有專業組織和倫理法規、擁有知識體係和完善的教育、具有社會和經濟效益、獲得特許的市場保護、高度自治。
現實中,大多數綜合類媒體為科技記者設立專門崗位,全世界已有多個科技記者專業組織,許多高校開設了科技傳播、科技哲學學位教育,進入科技記者行業有一定門檻。因此,科技記者職業是一項專業,對其進行研究應當具有“專業”的視角。
2.2科技記者的專業知識
專業知識是專業化的核心。一個專業既是一種高度複雜和熟練的工作,又是一種根植於知識的職業行為。科技記者作為一個專業人員則必須具備從事專業工作所要求的基本知識。
有關科技記者的專業知識,目前國內外研究者和實踐者已有不少論述。總結起來,科技記者的專業知識應當由一般記者專業知識和從事科技報道的專業知識兩個部分組成:
1)一般記者的專業知識
一般記者專業知識指的是報道任何領域的新聞記者都需要掌握的知識。其中,新聞理論、新聞史、新聞寫作知識等業務知識是記者專業知識的核心。同時,中英文語言知識、基本法律知識、社會常識等在記者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
2)從事科技報道的專業知識
從事科技報道的專業知識指的是科技記者區別於其他記者的專業知識。第一,廣博而深入的科學知識。讓記者具備某一方麵的專業知識則能夠提高記者的新聞敏感性和增強記者的報道深度。第二,深厚的人文知識。倡導人文知識的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強化記者對於新聞事件發生、發展進行前瞻性思考的能力。
2.3科技記者實踐性知識
然而,現實的情況卻並不是那麼簡單。我們發現,即使在高等學校相關專業進行過較好的專業訓練,畢業生就算具備了上述科學知識、人文知識、新聞業務知識,也往往不能順利入門,快速成為一名能夠獨當一麵的科技記者。這是為什麼?
在從前的研究者看來,專業活動完全依賴專業知識的觀點被稱為“科技理性模式”。從科技理性的視角來看,專業實踐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但我們忽略了問題的設定正是通過厘清問題的情境,我們才能確定自己作出的決定是什麼、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以及可選擇的方法有哪些。
同時,從業時間越長的科技記者,越因為“經驗豐富”而被人認可。這又是為什麼?所謂的“經驗”究竟指的是什麼?這些“經驗”如何通過實踐工作積累?又是如何在實踐工作中表現?這樣看來,科技記者專業化並不僅僅建立在科學知識、人文知識、新聞業務知識等“顯性”的專業知識上。要提高科技記者的專業化水平,需要進一步厘清每一個成熟的科技記者還具備哪些“隱性”的專業知識。
2.3.1科技記者實踐性知識的定義
專業的日常工作依賴於內隱的行動中認識(knowing-in-action)。每個勝任的實踐工作者都能認識到現象,但他卻不能對這種現象進行精確或完整的描述。同時,他作出無數優秀的判斷,卻無法陳述出適當的判斷原則、規則及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