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最新推出的微信5.0版新增加了“掃街景”的插件,將觸角伸入了物聯網的屬地。作為新媒體的發展趨勢,物聯網的基本應用模式之一便是:對象的智能標簽識別。通過NFC、二維碼、RFID等技術標識特定的對象,用於區分對象個體。用戶可將街景用過手機攝像頭進行掃描拍攝,隨即將有相關街景的信息呈現出來,這無疑給人類信息溝通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維度,實現了人與物的連通和互動。
2 科技傳播的現狀與問題
2010年11月25日,中國科協召開新聞發布會,對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進行發布。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達到了3.27%,公民科學素養水平相當於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歐盟(1992年5%)等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還有較大差距。
2.1網絡的屬性特征阻礙了科技信息的傳播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活工作節奏的不斷提升,現代人已經進入了讀圖時代,即需要圖片不斷刺激我們的感官,在第一時間抓住讀者的眼球,撩動他們因海量閱讀信息所麻木的神經。此外,網絡載體的特性也決定了這並不是一個適合於深度閱讀思考的媒介,注重感官的體驗是網絡媒介不同於其他傳統媒介的特點之一。
更有學者指,網絡的屬性是女性的,因為它更感性。這與科技內容所要求的嚴密邏輯和學科積澱並不相符甚至相矛盾。另外,長期以來的大眾傳媒所形成的價值觀和新聞的特性也影響著科技信息的傳播。大眾傳媒文化更傾向於選擇有轟動性和影響力的科技內容,而科學的價值觀則更傾向於強調科技價值,前者與後者的價值觀很難通分。
2.2科技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異質性
人們總是下意識地注意到科技是如何影響社會,而往往忽略了社會是如何影響科技傳播的。事實上,科技傳播與社會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雙向關係。社會是推動科技傳播的主導力量,社會狀況如何,決定著科技傳播及其發展的狀況如何。
美國學者約翰菲斯克認為大眾文化時產生於大眾內部,而非法蘭克福學派所認為的自上而下文化工業。自媒體的普及更激發了大眾文化的盛行,它是一種商業偏向的文化,也是一種強娛樂化的文化。他因為其娛樂、輕鬆、受眾本位的特質,借助大眾傳媒很容易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是一種同質文化即標準化文化。而科技精英文化以論文、專利、實驗等形式體現,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
科技精英文化以其特有的研究領域,專業的規範準則、術語、工具和方法致力於追求學術的純正和規範,普通大眾自然難以理解那些專業、深奧、枯燥、抽象的文化內容,[8]這也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大眾對科技精英文化傳播疏遠。
2.3日常語言與科學語言邏輯的差異
任何傳播行為都必須有其傳播載體,大眾媒介多以語言文字為載體,遵守日常語言文字的使用習慣,具有多樣性和模糊性。然而科學語言更強調用語的準確、嚴密和邏輯性,除了用日常的語言文字之外還有大量的符號、術語、公式、圖表等,閱讀起來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具有一定的門檻。另外大眾傳媒的語言要求簡明扼要、引人注意,甚至“標題黨”,但是這樣的語言邏輯用在科技信息的傳播上則會造成信息的失真,甚至引起歧義。科學共同體不滿大眾傳媒對科技信息的解讀,大眾傳媒也對科學共同體的不認同難以理解,最終兩個群體與個體之間的對立被強化,科學教育與科學普及活動受阻,公眾的科學文化素養提高將被耽擱。[7]
2.4被動的信息發布
根據2011年中國科普市場現狀及網民科普使用行為研究報告調查顯示,30.9%的網民會訪問科普網站、科技博客以及科技類報刊雜誌網站,數量約為1.4億人。
目前,閱讀科普文章依然是最重要的網絡科普方式,超過八成(81.6%)的網絡科普用戶通過科普文章獲取知識,61.1%的網絡科普用戶會下載或收看科普內容的視頻。[8]如此龐大的網民數量,其構成必然是具有多樣性的,不同屬性的用戶對於科普內容的選擇也是有所不同,不同年齡、階層、甚至不同性別的人群,對於科普信息的訴求都有所不同。
然而現階段網絡的科技傳播還停留在被動檢索的層麵,僅僅用到了簡單的信息發布功能,需要受眾主動登陸頁麵檢索其需要的信息,這樣很大程度上將一些對網絡檢索掌握程度以及目的性較低的用戶拒之門外。
2.5用戶對網絡傳播的質疑
J.D. 貝爾納( J. D. Bernard)作為最早注意到科技傳播的科學社會學家之一,他在《科學的社會功能》一書中指出解決科學交流的全盤問題,不僅包括科學家之間交流的問題,而且包括向公眾交流的問題。吳國盛在《科學走向傳播》也中指出。
“傳播”首先代表的是一種新的觀念。“科學傳播”就是把“傳播”的理念引入對“科學”的理解之中,用“傳播”的態度看待科學、對待科學。既科學的“傳播”化。科學傳播包括三個層麵:科學界內部的傳播,科學與其他文化之間的傳播,科學與公眾之間的傳播。[9]據此,麵向公眾的傳播是科技傳播的重要內容之一,雖然我們已身處於“微”時代,但仍有大量網民拒絕將網絡作為其了解科技知識的渠道。根據調查顯示,網民不使用網絡科普的原因,其中65.6%表示網上科普知識內容太少、找不到,網絡科普應用的推廣方式還有待加強。
另外有44.0%不信任網上的科普知識的來源,由於網絡上傳播主體的多元,除了專業機構和組織,許多企業和個人也開始在網絡上傳播相關知識,但是科普知識專業性較強,需要專業的機構和個人在內容上進行把控,而互聯網傳播方式在這一點上有所欠缺。
3 微信語境下的科技傳播的路徑及對策
科技傳播的形式和路徑從來都是隨著大眾傳播的的進步而改變,在步入“微”時代的今天,隨著新的技術不斷應用於傳播的各個領域之中,科技傳播的形式和路徑理應隨之發生變化。此前所存在的各種缺陷和不足,應該在新的媒介技術和形式中,全部或部分的得到彌補,從而提高傳播速率,擴大傳播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