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時代下科技傳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微時代的新媒體科技傳播
作者:黃冬
摘要科技傳播作為一種有效的科普方式對於提高國民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近些年國家政府對於科技傳播的投入雖然逐年上升,但國民的科技素養仍然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而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標誌著微時代的到來,新傳播技術的出現不斷更新著人們對科技傳播的理解。微博、微信的出現和普及,使得科技信息又有了新的傳播路徑。本文以微時代的信息傳播為邏輯起點,通過分析微信的傳播特性,結合我國科技傳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嚐試提出基於微信平台的科技傳播的路徑和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科技傳播;微信;關係資源;應用插件;個性化定製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7-0193-03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媒體的去中心化已越演愈烈,越來越多的自媒體走上曆史舞台,並且逐漸占據的舞台的中心。2009年微博的出現,成就了全民“織圍脖”的媒介盛世,同時衍生了無數媒介事件和全民話題,標誌著“微”時代的來臨。美國媒介批評學者保羅·萊文森曾提出著名的“媒介補償”理論。他認為,每一種媒介都有先天的局限或者缺憾,任何一種後繼的媒介都是對過去某一種媒介或某一種先天不足功能的補救和補償。
自2011年1月21騰訊公司正式推出微信以來短短兩年間,微信的用戶已經超過三億人,它不僅通過強大的功能和應用插件,突破了微博等社交網絡等多種壁壘,更使智能手機的功能得到發揮,將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融為一體,成就了一種全新的傳播類型。[1]
本文嚐試對微信語境下的一些新的傳播特性進行初步分析,借以探討“微”時代科技傳播的現狀基本走向。
1 微信傳播的特點
2011年騰訊公司正式推出了微信這一款軟件,在短短兩年時間裏用戶數量直線上升,2012年3月底,微信用戶突破1億,耗時433天。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戶破2億,耗時不到6個月。截至2013年初,微信用戶達3億,時間縮短至不到5個月,而且仍在加速推廣中。
“語音短信”、“朋友圈”等逐漸成為一種時尚。微信的誕生基於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將文字、語音、圖片、視頻等傳播工具以極其便捷的切換方式整合在一起,隻要有無線網絡覆蓋的地方,微信便可以施展其強大的功能。
微信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傳播模式,除上述通信服務的優勢外,微信還有一些無可替代的特點,使其成為新媒體未來的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
1.1即時性強,價格低廉
麥克盧漢的“地球村”假設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已經實現,網絡突破了時空的局限,空間被極大地壓縮,身處於不同空間的人通過網絡可隔空對話。
微信從誕生起,就是寄生於移動智能設備,與電腦等網絡終端設備相比,則更為便捷也更加接近用戶。
據統計,截止到2012年6月底,手機網民已占整體網民的72.2%,成為中國網民第一上網終端。中國互聯網數據平台調查數據顯示,手機使用時間已遠遠超越碎片化時間,手機成為人們每天接觸次數最多、接觸時間最長的媒體。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喻國明教授認為,“在連接人們的關係的過程中,全媒體的關聯方式的出現,將會成為技術競爭的一個基本邏輯”。[2]
微信依托於網絡,將文字信息、圖片、語音、視頻等通訊功能進行整合,在任何有無線網絡覆蓋的地方,微信即可和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的另一個微信好友時時聯絡,此外,微信的功能界麵十分簡潔明了,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的功能切換也幾乎都能在1-2個步驟之內完成,大大降低了使用的技術門檻。
用戶可以在不同的功能鍵之間根據所需要表述的內容進行選擇。而微信通訊的費用僅收取上網的流量費,而從運營商提供的數據來看,微信通過互聯網上網每小時隻產生2.4K流量,支付的上網費用也很少。[3]
相比跨省或跨國通信的電話或短信費用,微信低廉的價格無疑吸引了大批用戶。基於上述的及時、方便和價格優勢,以及圖片、視頻等多種信息溝通形式的可選擇性,這使得微信具有長遠的市場前景。
1.2平台屬性及用戶關係
不同於微博的開放性社交,微信一誕生就先天占有騰訊的關係資源,qq好友以及手機通訊錄中的聯係人作為主要的兩個好友添加渠道,在一開始就篩除掉了一批不相關用戶的信息,奠定了微信“熟人社交”的基調。
此外,對於被篩選出來的所謂“熟人”仍有進一步的權限分類,用戶可以在“朋友圈”中進行設置,向部分好友展示自己的公共信息、博客和圖片,同時屏蔽另一批好友。這樣有選擇的設置一方麵使用戶避免不必要的隱私外泄,另一方麵也降低了收到垃圾信息的可能性,進一步完善了社交關係的選擇。在用戶關係上,不同於微博或博客,微信是一個更加私人化的網絡。微博是非對等的多向度錯落關係,微博用戶之間是“關注”關係,普通用戶之間則不需要互加好友,雙方之間的關係非對等,是多向錯落,一對多的。從姚晨的一周內微博互動情況的社會網絡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周內姚晨沒有和任何一個草根用戶發生互動關係,發生頻繁的互動關係的是文化界人士和娛樂界人士。這體現了一種弱關係傳播的社會關係網絡,在這種社會關係網絡中信息傳播快,傳播結構穩定,微博的媒體屬性是大於社會化屬性的,在傳播模式上更接近帶有互動的單向傳播模式。[4]微信傳收的雙方是對等關係,模擬麵對麵的對話的方式,另外,微信用戶之間需要經過身份驗證方可成為好友,從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電子郵件、qq、手機短信等傳統通信功能、軟件。
1.3應用插件設置
微信的成功一方麵是由於對用戶關係資源的有效掌控,另一方麵也是由於各種應用插件的有效植入,大大加強了軟件使用的效率,提高了用戶黏性。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喻國明教授認為,“微博的發展不僅僅是關係資源的掌握,下一步發展的製勝點就是功能性插件、應用型插件的插入。”[5]
這樣的評價在微信上同樣適用,微信發展至今,已發布超過40個版本,先後推出了“朋友圈”、“LBS”、“二維碼掃描”、“搖一搖”、“漂流瓶”、“對講機”、“微信遊戲”、“掃街景”等應用插件。筆者認為,微信應用插件的功能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以關係資源為基礎所建立的娛樂休閑取向的功能,如“朋友圈”、“飛機大戰”,第二種是以實用為基礎的生活工作取向的功能,如“二維碼掃描”,第三種是提高通訊質量的功能,如“對講機”。如果說微信構建了一個立體的傳播空間,這三種功能則是構成空間的X、Y、Z軸。提升了通訊質量的同時多樣化了的社交的方式,增強了微信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