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新媒體環境下科技傳播中學術不端、侵權問題加重
在新媒體環境下,科技信息傳播迅速、海量、檢索方便等,這一方麵為科技工作者科學研究與科技創新提供方便,另一方麵也為少數人的剽竊、抄襲他人學術論文、剽竊他人科研成果等學術不端、侵犯知識產權等行為提供了便利。這種現象如不加以遏製,必將會給學術界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甚至會危及到社會的和諧、科學的發展。
科技成果作為科研人員腦力勞動成果,同體力勞動者一樣,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在《科學發明國際登記日內瓦條約》中明確規定:科學發現是“對至今沒有認識的,可以證明是正確的物質世界的現象、性質和法規的認識”。[2]維護知識產權,不僅能夠保護知識生產者的合法權益,同時對於維護國家利益、提過國際競爭力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在新媒體環境下,高度自由的傳播行為導致知識侵權現象屢見不鮮。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統計數據顯示,自1999年至今,發生網絡的知識產權糾紛案件增長了近10倍,著作權案件,尤其是近兩年的增幅更加大,包括論文、著作、音樂、影視作品、科學技術專利,數字化信息等等。
2 新媒體環境下應對科技傳播倫理失範現象的策略
2.1應進一步健全科技傳播法律法規
在中國當前逐步進入法製化社會之際,製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將會對社會各項活動的正常運行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因此,政府等相關部門應製定出針對新媒體特性的傳播類法律法規,對科技傳播組織的權利和義務作出明確的規定,並通過對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規範新媒體環境下科技傳播的秩序和發展方向。同時,對網站的發展進行宏觀上的調控和指導,以使科技新聞在網絡媒體中能夠得到有序傳播。
另外,還應進一步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執法力度。科技成果作為科研人員腦力勞動的成果,同體力勞動者一樣,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能夠提高科研人員的創新意識與創造力,從而推動科技的發展。
2.2強化科研人員的學術道德建設
如果說科學技術是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不竭動力,那麼從根本上講,科技是為人類謀福利的。國家學術機構和相關科研人員應堅持為人類造福原則,加強學術道德方麵的建設。使其能夠堅持科學研究的嚴肅性和真實性,不受經濟利益等因素操控,避免弄虛作假、急功近利等不良行為,使科學研究能夠在健康的環境中進行。同時建立科技傳播生態監測體係,及時發現不足並迅速處理,保障科技傳播生態環境有序、健康地發展。
2.3加強科技傳播媒介自治自律
1)必須堅持客觀真實性和公正性的報道原則。客觀真實性原則是媒體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客觀、真實、公正地報道信息是媒體必須堅持的首要原則。“‘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是堅持傳媒真實性的根本依托,要大力加強傳媒的內部機製轉換和製度保障,完善傳媒的內部管理,強化其社會責任。”[3]公平正義是最基本的社會道德準則之一。在科技傳播環境中,弱勢群體話語權的掌握直接影響著社會的公正。因此,科技傳播者應該恪守公平正義的道德準則,密切關注科技傳播中資源配置的公正等問題;
2)科技傳播的媒體應準確定位,堅持受眾優先原則。受眾接受科技信息,其目的主要是獲取信息、了解知識、愉悅身心。因此,媒體除了利用網絡傳播科技信息外,還應增加報道形式,轉變報道方式,增加可讀性,寓知識於娛樂之中。隻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