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環境下科技傳播倫理的失範及對策
微時代的新媒體科技傳播
作者:孫宜君 畢晛
摘要 21世紀以來,以網絡、手機等為代表的新媒體迅猛發展也促進了科技傳播的發展。在新媒體環境下,科技傳播更加快捷地傳遞豐富的科技信息,對社會發展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倫理問題。本文擬對科技傳播在新媒體環境下產生的倫理失範現象與問題進行探討,分析產生倫理失範與問題的原因,進而提出應對科技傳播倫理失範與問題的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科技傳播;倫理失範;對策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7-0207-02
1新媒體環境下科技傳播的倫理失範現象與問題
1.1新媒體環境下科技傳播信息的“失實”
新媒體傳播環境下,科技信息傳播“失實”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主觀方麵失實”,即科技信息的傳播者故意編造信息或歪曲事實,使得科技傳播的信息與事實不符;二是“客觀方麵失實”,即由於部分傳播者缺少必要的科技知識與傳播能力等方麵的限製,使科技信息偏離了事實真相。一些不符合事實的科技信息常會誤導受眾對真實情況的認知。
新媒體傳播環境下,造成科技信息傳播“失實”,既與新媒體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等特點有關,也與傳播者等人為因素有關。具體來講,其一,網絡新媒體傳播信息含量大,交互性又增加了把關的難度。網絡傳播源頭難以控製,監管和把關較難。所有民眾都可以通過虛擬的網絡傳送文字、圖像等信息內容,其匿名性、自由性強,加大了對科技傳播信息控製的難度;其二,在網絡等新媒體環境下,有些信息傳播者為適應求新、求快的社會節奏,采用“專家預測”、“權威分析”等形式,歪解科技信息,而各類信息的產生、傳播過程卻不像傳統媒體那樣,經過層層審查把關,信息缺乏嚴謹性、真實性和權威性。
1.2新媒體環境下部分網絡媒體公信力缺乏
近幾年來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受到虛假新聞、有償新聞等的困擾。而網絡媒體由於其匿名性和交互性等特點為部分網民所利用,使得他們可以不受約束地散布虛假信息,這就嚴重地影響了網絡媒體的公信力。
首先,部分網絡新媒體成了傳播虛假的科學信息的渠道。“由於現階段網絡缺乏嚴密的信息監管,很多似是而非的“科學信息”廣泛流傳,給人一種印象—就是經過互聯網傳播的科技信息真假難分,難以置信,其真實性可靠性權威性始終是讓人詬病的軟肋。”[1]未得到科學驗證的信息或是虛假信息經過網絡等新媒體的廣泛傳播,破壞了科學信息的正常傳播秩序,嚴重阻礙了人們對真實準確的科學信息的獲取。
其次,新媒體在某些情況下被迷信活動利用。在互聯網新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占卜算命等迷信活動通過新媒體傳播渠道,采用新技術手段,通過星座運勢、電腦算命等形式以嶄新的姿態重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但其本質仍屬於迷信活動。可見,新媒體給這種封建迷信披上了科學的外衣,並為其的生存提供了更廣泛的土壤,實質上依舊還是利用新媒體的傳播特性欺騙受眾。
再次,有些科技信息傳播出現煽情化、低俗化的傾向。科技信息傳播本應以真實性與科學性為依據,而網絡上傳播的有些科技信息,常會出現一些脫離事實、誇得其詞、聳人聽聞的標題,其目的在於吸引人眼球、刺激受眾的獵奇心理。如“某某新藥時女性的性感妖媚,男人夜夜狂歡”等。科技信息傳播出現煽情化、低俗化等問題,大大削弱了科學信息的嚴肅性和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