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新聞的新類型也催生了適合新媒體傳播新環境的外在表達形式,以平台應用化為基礎、信息接收個性化、社交化為主要的實現目標的數據新聞,在當前的傳播環境下,主要依托著信息可視化的技術得以發展和價值提升。
何為信息可視化?學者凱勒說可視化是一個過程,它將數據信息和知識轉化為一種視覺表達形式,是充分利用人們對可視模式快速識別的自然能力。可視化可以有效的減少我們受眾的認知負載,增強個人在處理複雜認知問題所需要的記憶能力。信息可視化就是在運用可視化的技術,對賦予意義的數據進行可視表示法,增強人們對抽象信息的認知和理解。
信息可視化技術催生了新媒體時代下的新的新聞形式,而信息可視化技術又依托新的數據新聞形式得以展現和發展。兩者互為表裏相輔相成。
3 《衛報》的信息可視化的實踐
在諸多投身數據新聞實踐的媒體中,英國的《衛報》成績斐然,別具一格。《衛報》在眾多國際媒體中不僅較早地意識到新媒體帶來的挑戰,也較早地把握了新媒體所帶來的機遇。2006年6月13日,《衛報》宣布了“網絡優先”的報道策略,要求所有的稿件先在網絡上發布,然後才在紙質版本上登出。
“網絡優先”的策略強調將傳統報業的優勢用網絡彰顯,而將傳統報業的劣勢用網絡彌補,走出了打造報紙網絡版的迷思,不是簡單地將報紙內容放在網絡上,而是著眼於打造全球領先的新聞網站。
此後《衛報》又將此策略調整為“數字優先”,以適應移動網絡等多種數字平台的出現所帶來的改變。在這樣的傳播策略下,《衛報》在數據新聞上不斷的實踐和發展。數據新聞及其可視化可以采取變化萬千的不同形式,在《衛報》的實際操作中使用最多的主要是數據地圖、時間線、交互圖表和開放的媒介可視化視頻。
3.1數據地圖
讓《衛報》數據新聞一鳴驚人的是2010年10月23日刊登的一則伊拉克戰爭日誌。《衛報》使用來自維基解密的數據,借用穀歌地圖免費軟件Google Fushion製作了一幅點圖(dot map),將伊拉克戰爭中所有的人員傷亡情況均標注於地圖之上。地圖可以縮放大小,數據多達39.1萬條左右。
在地圖上一個紅點便代表一次死傷事件,鼠標點擊紅點後彈出的窗口則有詳細的說明:傷亡人數、時間,造成傷亡的具體原因。新聞中沒有枯燥的數字作毫無人性的平靜描述,也沒有采取誇張的文字進行煽情式的敘述,但地圖上密布的紅點卻顯得格外觸目驚心。
新聞從業者富於人性的思索通過精準的數據和適當的技術被傳達出來。在2011年9月6日刊出的英國倫敦騷亂的係列報道中,Simon Roger仍使用Google fushion軟件作圖,但不僅僅是以地圖標示出騷亂發生的地點,而是更進一步以熱力圖的方式,用不同顏色色塊標示出倫敦各地區的經濟指標。圖片中藍色表示富裕地區、紅色表示貧窮地區。
數據地圖明確清晰地顯示出了騷亂與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密切相關性,從地理位置上凸顯出一個分裂的社會。而在製作這則新聞之時,所使用的數據完全是來自公開的法庭審理騷亂案件資料以及政府關於社會經濟狀況的統計資料。這幅地圖不僅標明了騷亂爆發的地點,也形象而視覺化地闡明了騷亂發生的原因。
3.2時間線
倫敦騷亂報道中使用的時間線,讀者拖動其下方的時間滑動條,可以動態地見到騷亂發生時不同時間段的主要事件,點擊事件的圖標,側麵則會彈出詳細的事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