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媒體時代數據新聞的信息可視化應用(1 / 3)

新媒體時代數據新聞的信息可視化應用

微時代的新媒體科技傳播

作者:李雅箏 周榮庭

摘要新媒體時代的變革催生出新的新聞形式的出現,數據新聞是新媒體傳播業態下最新最熱、應用最為普遍的新聞形式之一。數據新聞的製作流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就是信息可視化的表達形式,本文將通過對《衛報》的案例研究,展現新媒體時代下數據新聞的信息可視化應用和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數據新聞;信息可視化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7-0209-02

1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

1.1互聯網時代的數據爆炸

新媒體環境主要是依托互聯網技術而構建起來的,高速的、聯通世界的互聯網使得信息在采集、傳播速度和規模均達到空前的水平,實現了全球範圍內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互。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浪潮越來越壯觀。

這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信息以幾何級別數量的增長。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的研究結果表明,2008年全球產生的數據量為0.49ZB(ZB,zettabyte,270字節),2009年的數據量為0.8ZB,2010年增長為1.2ZB,2011年的數量更是高達1.82ZB,相當於全球每人產生200GB以上的數據。

一天之中,互聯網產生的全部內容可以刻滿1.68億張DVD;發出郵件有2940億封之多,這相當於美國兩百年的紙質信件數量;發出的社區帖子達200萬個,相當於《時代》雜誌770年的文字量。

1.2線性傳播到蜂窩式傳播的多點觸發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除了帶來了信息的空前增多,也深刻的改變著整個新聞傳播的業態環境和傳播模式。

根據李普曼的鏡像理論,他認為媒介就是一麵鏡子,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和認識我們的非經驗社會。

因此,媒介所傳播的內容構成了我們對非經驗社會的全部認知。在傳統媒介傳播環境下,由於我們獲知信息和新聞的路徑有限,我們所建立起來的對非經驗社會的認識主要是通過傳統媒體。現代通信和傳播技術發展,大大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

由廣播、電視、衛星通信、電子計算機通信等技術手段形成了微波、光纖通信網絡,克服了傳統的時間和空間障礙,將世界更進一步地聯結為一體。新媒體的傳播模式,打破了原先傳統媒體單向傳播的形式,我們從被動的接受信息發展到主動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傳播模式也由單向傳播走向蜂窩式的擴散傳播模式。

新媒體平台在國內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普及,使得公眾獲知信息的渠道大幅拓寬。由於新媒介平台不同於大眾傳播媒介單向或者雙向傳播的模式,其呈現出來的是一種“蜂窩模式”的傳播,每一個受眾仿佛就是蜂窩上的一個節點,他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時又隨時傳遞著信息,是一種參與性互動性極強的傳播形式。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深刻的改變了我們信息傳播環境,交流雙方的在信息上的差異鴻溝逐漸縮小。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受眾需要的不僅是傳統的單純的數據和信息、也不僅需要的是觀點和看法,新聞傳播者需要在提供內容的基礎之上為受眾解讀信息之間的強關係和強連接。

2 數據新聞和信息可視化

菲利普邁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提出了精確新聞的概念,他認為精確新聞是具體深度報道的性質,通過對事件精確的客觀描述讓新聞的受眾真實的感知事件的發生和發展情況。

如今,精確新聞出現了新的變化,升級為新的精確新聞主義。新精確新聞是以數字化信息技術為主要的技術應用,通過對大量數據的抓取和處理表現事件的關係網絡和發展脈絡,精準呈現客觀事實。

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下,新精確新聞主義的訴求和傳播環境催生出新的新聞形式——數據新聞(data journalism),它是指以數據位中心,密切圍繞數據來組織報道的新聞類型。在形式上,數據新聞以圖表數據為主,輔之以必要的少量文字;在實際操作中,記者主要通過數據統計、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等技術手段或者從海量的數據中發現新聞線索,或者抓取大量數據拓展既有新聞主題的廣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