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媒體時代網絡信息的甄別和引導(2 / 3)

1.2.2自媒體商業化趨勢被蓄意利用

微博的一大特點,就是能夠直觀地展示給用戶,有多少人在關注自己的一言一行,而粉絲數的多少,直接反映出了這位用戶的影響力有多大。不少商戶和營銷公司看中的正是這些擁有大量粉絲的微博用戶的影響力,微博營銷這一概念就在這個過程中興起。

通過微博進行營銷,比較慣用的手法是讓一些大V幫助轉發某些帶有經營性質的信息,或者借這些大V之口對某件產品做出好的評價,這無非使用的是口碑效應進行宣傳。大V們則在這一過程中賺取一定的回報。

這樣一圈走下來不難發現,粉絲多了,話語權就更大,就會有人找上門來給你“送錢”。於是一些不法的網絡營銷公司和個人,開始打起了炒作微博號的算盤。近一段時間以來,央視曝光的“立二拆四”、“秦火火”等網絡推手,正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他們公然挑戰法律法規的權威,踐踏公序良俗的底線,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貪欲私利而全然泯滅良知,沆瀣一氣,信口雌黃,漫天撒謊,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政治影響。

1.2.3情緒化傾向嚴重,圍觀氣氛濃厚

微博和微信的興起,起初是作為個人思想和情緒表達的平台,隨著用戶的增多,微博的“廣場效應”日益顯現。在個人情緒化的喧囂中,很多重要、嚴肅的新聞被削弱了,取而代之以戲謔、調侃、娛樂化的言論,這讓新聞沒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導致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效力被大大削弱。

同時,在這個廣場中,總有一些人樂於跳出來充當“意見領袖”,而這些人往往觀點比較偏激,語言極具煽動性。在他們的召喚下,總是會聚集大批的“圍觀者”和“追隨者”,而這些人的情緒一旦被挑動,很容易將社會矛盾擴大,直接衝擊政府部門的威信和主流媒體的公信力。

2 新聞來源的甄別和證偽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每天持續的海量的信息上傳,讓網絡信息越發紛繁複雜。對於科技新聞工作者來說,他們從事的是比普通新聞記者更加嚴謹的新聞報道工作,但網絡的開發性和每個個體的“暢所欲言”,讓科技新聞記者的工作發生了轉變。他們的任務不再局限於重播科技信息、發布科技政策,更多的是要從蕪雜的網絡信息中,截住那些偽科學的信息,防止一些微小流言可能造成的不良後果,尋找這些不實信息的來源並證偽,然後找到事實的真相。那麼如何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信息中,沙裏淘金找到真正有用的新聞線索呢?

2.1尋找消息的最初來源

網絡信息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信息發布的自由、開放。微博時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受眾,同時人人也都是信息的製作者、發布者。因此,明確網絡信息的出處,就成為鑒別信息真實度的重要手段。

還以金庸先生去世的虛假新聞為例。2010年12月6日19點30分左右,網絡傳出謠言,稱武俠大師金庸先生去世。20點開始,此謠言已經肆虐國內微博平台,甚至用百度搜索相關消息也是言之鑿鑿。這個在新浪微博上被眾多加V用戶、甚至是加V媒體《中國新聞周刊》傳播的噩耗,最終在20點40分由閭丘露薇站出來辟謠。根據twitter網友nocoa提供的線索,上海一家媒體記者介入調查後得出結論,謠言來源是百度貼吧。百度貼吧有一位用戶,於假新聞出籠的前一天19點30分左右在百度金庸吧和百度魔獸吧發帖,傳播金庸先生去世的謠言。該帖是有據可查的謠言最早來源,但並未掀起波瀾,不久之後也被刪除。[4]

這類沒有說明哪家媒體報道或者哪個渠道透露的信息,基本是不可信的。

2.2通過網絡檢索進行驗證

提到通過先進的網絡工具對新聞來源進行檢索、驗證,就不得不再次感歎大數據時代,噴薄的網絡信息在為我們帶來眾多“噪聲”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便利。

網絡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庫,檢驗新聞線索真實性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在搜索引擎中,尋找相應的新聞,查看是否有權威媒體的公開報道,在這裏傳統媒體的嚴謹和公信力可見一斑。相信很多記者都用這個方法進行過檢索。

與此同時,也有部分網絡信息並非全部捏造,有的時候事實的不準確和偏差,也會造成我們新聞報道的失實和偏差。尤其在對網絡圖片和視頻的處理上,對我們的識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時記者可以運用的技術手段仍然很多:

通過穀歌地圖,我們可以對照照片或視頻中拍攝地點是否與網站提供的圖片相似;通過天氣預告的網站,我們可以查閱一段時間之內某地天氣狀況,從而從新聞報道細節或者圖片的背景中判斷新聞和圖片的真實性;更有甚者,信息或視頻是不是太完美,而不太像真的?

在獲取新聞線索的同時,多問幾個為什麼,完全可以避免被虛假新聞蒙騙。就像《新京報》首席編輯、評論員曹保印撰寫的《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從〈新京報〉一則失實報道談起》一文所說的那樣:“報道失實的原因,就是相關采編人員對‘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個常識,沒有做到足夠的敬畏,質疑的意識不強,核實的力度不夠,新聞源過於單一,缺乏多方麵的實證,以及記者‘不在新聞現場’等。什麼時候將‘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視為最低的也是最高的標準,並且恪守這個標準,什麼時候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失實報道,什麼時候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還原事實真相,什麼時候才能具備‘百年大報’的品質和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