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時代網絡信息的甄別和引導
微時代的新媒體科技傳播
作者:田瑩
摘要隨著自媒體的興起,網絡信息愈加蕪雜紛亂,越來越多的新聞是從網絡信息中發現線索,從而傳播開來的。但自媒體的特點也決定了,其新聞來源的不確定性。尤其對新聞事實要求嚴格的科技新聞工作者來說,他們的角色也從新聞的發布者逐步轉變為新聞信息的求證者,運用網絡手段對新聞線索進行甄別和證偽,更成為對科技新聞工作者的新要求。在這一背景下,傳統科技媒體要抓住機會,利用自身公信力強的特點,更好地運用新媒體,迎接新時代帶來的挑戰。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新聞甄別;輿論引導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7-0218-03
作為國外大數據研究的開先河之作,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的《大數據時代》一書,為我們展現了大數據將要和已經帶來的信息風暴。維克托在書中向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大數據正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它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而大數據帶來的最大轉變就是,人們放棄了對“因果”的渴求,而更關注“關係”,隻想知道“是什麼”,而不需要知道“為什麼”,在他看來,這對全人類的認知和交流都提出了挑戰。
維克托所描述的這種思維模式,對傳統媒體帶來的衝擊已經顯現。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的功能越發強大,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上傳信息和圖片,於是新聞傳播進入了自媒體時代。從曾經的博客,到微博,再到如今分外火熱的微信,自媒體的興起不僅對網絡數據的大量累積起到了關鍵作用,更對傳統新聞傳播媒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們在自媒體傳播中表現出的隻關心“事件”,不關心“事實”的傾向愈發明顯,更多人隻去“傳播”而不去“求證”的問題更加突出。
如何在網絡信息的洪流中去偽存真,如何在每個人都能成為傳播主體的自媒體時代做好輿論的引導,發揮傳統新聞媒體的作用,不僅是對每個科技新聞工作者提出課題,更是所有新聞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1 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主體的變化
即使在十年前,人們也很難想象,有一天他們自己也能成為網絡信息的來源和傳播的主體。如果說曾經報紙、電視、廣播等主流新聞媒體在新聞源的把握上占有絕對優勢,那麼在大數據時代,傳播的權利則由新聞機構轉到了受眾手上。曾經受眾沒有任何影響媒體的手段,即使是讀者來信或者廣播中的熱線電話,都給新聞機構留出了篩選的時間和空間,而如今,微博、微信這些即時網絡平台的興起,徹底顛覆了新聞機構的主導權。
在著名的《TED》公共課演講中,一位美國新聞媒體人公布了這樣一組統計數據:在著名的視頻網站YOUTUBE上,每分鍾上傳到該網站的視頻達到72小時;在社交網站FACEBOOK上,每秒鍾有超過3500張的照片被上傳。而據我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11年11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13億,微博用戶達到2.5億,有近半數網民在使用微博[1]。
網絡自媒體的興起是技術進步和時代發展的產物,我們不能逆時代而行阻礙其發展,但同時也要認清它的特點趨利避害。
1.1自媒體發展的積極作用
不論是微博還是微信,他們的興起最初都是因為他們滿足了人們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渴望被關注、希望被聆聽。他們借鑒並整合了不同網絡傳播工具的優勢,兼容了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和大眾傳播等多個層麵的傳播功能,體現了“受眾驅動式”的信息索取方式和“多點對多點”的信息傳播模式[2]。這樣的傳播模式,不僅傳播速度快、受眾廣,而且因為傳播過程中“點”與“點”之間的社會聯係,還會增強信息的可信度。這對整個社會來說,信息透明度提高了,社會參與度增強了,民眾擁有了更多的意見表達渠道,同時人們對於真相的挖掘也更加便利。
自媒體的這些優勢如果為傳統媒體所用,那麼對於媒體人來說,我們可以通過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結合,擴大受眾,增強影響力,通過對自媒體上,關注度高的新聞進行對比和研究,我們可以找到受眾對新聞的“興奮點”,調整報道角度。甚至在微博和微信上,找到更及時的新聞線索。
1.2自媒體發展的負麵影響
提到利用自媒體尋找新聞線索,就不得不提到它的負麵影響了。和任何事物一樣,微博、微信這些自媒體也有自己的局限。
1.2.1開放性與匿名性加劇信息爆炸
每個人都有表達和被聆聽的欲望,但是囿於社會角色的限製,許多人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不能暢所欲言,或者有些人即使表達出來,卻因為沒有聽眾而削減了他們表達的欲望。但網絡卻為他們打開了一個通向世界的大門,加之虛擬空間的隱蔽性和匿名信,更為人們提供了便利。這就導致了自媒體用戶良莠不齊現象嚴重,更有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吸引社會關注,不惜製造謠言和危險言論,以達到吸引眼球的目的。
網絡虛假信息的蔓延,造成了大量的網絡垃圾,掩蓋了有價值的公共信息,腐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微環境”,使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安全麵臨更複雜的環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