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發現類似於首都科學講堂這樣的品牌科普活動,並及時策劃出版相關圖書不失為打造高級科普圖書的一種有效方法。理由有三:
1)首都科學講堂是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北京市科學傳播的標誌性活動。從首都科學講堂已進行的314期(截至2013年10月)來看,其舉辦非常成功,深受群眾喜愛,每次講座座無虛席,問答環節大家爭相發言,主講者與觀眾的互動非常熱烈。
這也意味著,如果將其改編成圖書出版,講堂本身就已經積累了相當龐大的讀者群。而且,這些讀者因為身臨其境感受過講堂的魅力,宣傳圖書會更有影響力。
2)首都科學講堂充分利用首都知名專家雲集、國際知名學者往來頻繁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講堂邀請的演講者都是國內外各自領域的頂級專家,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兩院院士,還有不少是諾貝爾獎獲得者。
就以筆者擔任責任編輯的《科學在未來》一書而言,作者有諾貝爾獎獲得者伊瓦爾·賈埃弗、道格拉斯·奧謝羅夫,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院長伊麗莎白·戴利,中國科學院院士申泮文、李家春、張景安,中國工程院院士蔡鶴皋、倪光南,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工程係榮休教授艾倫·霍夫曼,三星LCD副社長昔俊亨等。
這些作者通常特別忙碌,如果單純為出版科普圖書而進行創作,對他們而言完全不現實。所以,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及時利用講堂的資源,將他們生動的演講加工轉化成圖書應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3)首都科學講堂盡管培養了一大批聽眾,讓很多首都市民從中受益,但與圖書將在全國範圍公開發行相比,它的影響力還是非常有限的。
然而講堂卻因以“解讀科學精神”為主線,以“當今科學熱點”為話題,深受大眾喜歡。例如還未出版的一本《走鋼絲的地球》中包括:喚醒沉睡的寶藏、水能利用與中國低碳之路、“太陽能”助力“綠色北京”、青藏高原那麼遠這麼近、守衛濕地、替瀕危物種爭取生存權利、有多少水可以重來、走進量子調控、微納技術讓世界更精彩、走出超級細菌的誤區,這些文章均在講述科學的同時,引導讀者更深刻地理解科學、反思科學。
鑒於此,“首都科學講堂”到《名家講科普》的延伸,也是有效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實現科學家的科學傳播功能,拉近科學家與普通民眾的一種高效的方式。
3講座內容的編輯加工
講座與圖書分別是科普的兩種不同呈現形式,自然有許多不同之處。講座的語言風格比較自由,口頭表述常伴隨著一些肢體語言,現場有較多互動環節,所以即使主講人在講述過程中思維時有跳躍,也不會影響聽眾的理解。但是圖書就不同了,需要嚴格遵守各項出版規範,充分考慮各種類型的讀者需求。以從“首都科學講堂”到《名家講科普》的轉換為例,筆者在編輯加工過程中總結出五類問題及解決辦法:
1)很多話在講座現場並未覺得不順,但是一旦通過速記形成文字,就會發現特別不通順,甚至影響理解。因此,編輯在拿到速記稿或者經編者初步加工後的稿件後,首先要通讀全文,理解主要思想,之後在不影響科學性和正確性的基礎上進行大量修改。更形象地說,即對於講座類文稿的修改,一定不能心慈手軟。講座中口語化的表述也需要編輯一一轉化成書麵語言;
2)首都科學講堂的演講者盡管努力讓自己的語言深入淺出,但因為長期從事科學研究的習慣,總是不可避免會說出些專業術語。
對此,演講現場的聽眾或者不留意,或者及時交流獲得理解。而圖書中出現此類術語就需要編輯下工夫做解釋或者尋找相關專業人士補充解釋。例如,《名家講科普》係列圖書在裝幀設計之初,便在切口處專門留出版麵用來解釋這些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