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科普講座到科普出版(1 / 3)

從科普講座到科普出版

信息社會環境下的科技傳播實踐與理論創新

作者:包明明

摘要本文將以依托“首都科學講堂”而組編的《名家講科普》係列圖書為例,來談從科普講座到科普圖書的策劃組稿、編輯加工直至品質提升、全媒體出版的過程。

關鍵詞科普講座;科普出版;策劃編輯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7-0225-02

隨著當今社會物質需求的極大滿足,更合理、更科學、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日益成為公眾追求的目標。在知識層麵,公眾需要了解科學知識,提高生活質量;在思想層麵,公眾需要更深刻地理解科學。

比如,非典、禽流感、圓明園防滲膜事件、“漢芯”事件、太湖巢湖藍藻事件、西部水利大開發爭論、怒江大開發爭論、廈門PX事件、鬆花江汙染事件、中西醫爭論、偽科學的爭論、珍奧核酸事件、轉基因農作物、蘇丹紅、蒙牛OMP、安全飲用水、院士作假、華南虎、三鹿奶粉事件、垃圾焚燒等等,公眾都迫切需要一個科學的解釋。

於是,名家講科普、科普進社區、科普進校園等各種形式的科普講座如遍地開花,對公眾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盡管如此,科普講座仍因其受眾麵有限、持續時間短、場地限製等諸多因素讓聽眾留有遺憾。

如何彌補這些遺憾,讓科普講座發揮更大的作用,可以為更多的公眾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並借此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進而在全社會推廣科學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呢?依托科普講座開發的科普圖書的出版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有效的嚐試。

1傳統科普圖書麵臨的困境

1.1 市場購買力不足

近幾年科普圖書市場情況,基本上可用“慘淡經營”來形容。科普圖書領域中少見暢銷書,熱銷品種也不多,科普圖書總的品種數量也出現了嚴重的下滑。

根據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李海寧對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七家出版社的調查發現,在這七家出版社中的任何一家出版社中,純科普圖書的出版數微乎其微。純科普圖書出版少,很顯然是市場使然。現在是市場經濟,出版社都是市場化運作。因此,科普圖書市場的規模大小必然會反映在出版社的圖書結構中。

可見,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科普圖書的市場購買力不足直接挫傷了出版社在出版科普圖書方麵的積極性。

大多出版社不願意投資科普圖書,因為這種行為的結果往往是入不敷出,更不要談精雕細琢、花大代價打造精品科普圖書了。

於是,便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市場購買力越弱,圖書質量越差、品種越單一、形式越呆板,讀者越少。

1.2 作者資源有限

科普圖書對作者的要求是多元的,既要是懂科學的專業型人才,又要是掌握各種寫作技巧的作家。

但是,這種複合型人才又特別難得,懂科學的不懂寫作,懂寫作的不懂科學。致使我們通常認為的一些科普作家寫的科普作品漏洞百出,科學性受到嚴重質疑,而一些科學家寫的科普圖書又晦澀難懂,通俗性、趣味性不夠。

除此之外,我國科研人員評價體係也嚴重製約了科研人員進行科普創作的積極性。出版科普圖書或者開展與科普相關的活動不僅不能納入科研人員的績效考核,還常常被同行恥笑為是學術生涯進行不下去的一種無奈選擇。所以,大多科研工作者不願意涉及科普工作。

2科普講座衍生的選題

一個選題的誕生,往往是策劃編輯通過各種有用的信息和有力的支持,從各行業、各門類的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那裏獲得信息和靈感,創造性地提出的符合市場需求的方案,並靠策劃編輯的能力迅速、及時地進行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