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技創新文化及其傳播研究(2 / 3)

3 中國科技創新文化傳播的現狀

3.1取得的成績

中國在科技創新文化的傳播方麵采取了許多措施,出台了許多政策法規,並在實踐中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許多的成效。

3.1.1在科技創新文化及其傳播方麵,國家和各部門出台了許多政策法規

近年來中國越來越重視科技創新文化的宣傳、傳播和建設,不斷地促進科技創新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國家和各部門在科技創新文化及其傳播方麵(或者涉及到科技創新文化及其傳播方麵)出台了許多政策法規、規章製度、文件等,從而不斷地促進和加強科技創新文化的宣傳、傳播、普及和培育等。

3.1.2實踐方麵的成效和進行的有益的探索

社會上許多部門、許多科研單位、許多大學等都在宣傳和傳播科技創新文化,推進科技創新文化建設,有些單位和部門還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嚐試,取得了不少的成績。另外,在公眾層麵、個人層麵,中國也有一些人關注科技創新文化及其傳播方麵的問題,並用自己個人的力量來傳播、宣揚科技創新文化,傳播科學精神,倡導科研誠信,揭露學術界中一些學術不端行為,有的人(比如朱清時院士等人)甚至還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成為了社會上有影響的人物。

本文主要論述中國在科技創新文化傳播過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因此對於中國在科技創新文化傳播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本文不作重點論述,對於這些成績關注的讀者可以參看有關的資料等。

3.2存在的不足

中國雖然在科技創新文化的傳播方麵采取了許多的措施,也取得了許多的成績,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目前科技創新文化仍然薄弱,中國科技創新文化的傳播並不盡如人意,從整體上看中國目前還沒有真正形成有利於科技創新的文化,目前我們的創新文化還不能完全適應科技創新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中國的創新文化的傳播和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在中國,許多單位尤其是單位領導對科技創新文化的傳播並不那麼的積極、熱心和重視,許多單位對科技創新文化的傳播流於形式,走過場;不少人認為科技創新文化太虛,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認為科研是重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而科技創新文化並不是那麼重要;許多科研單位裏的人並不知道近年來國家和各部門出台的有關科技創新文化方麵的一些政策法規等;近年來國家出台的有關科技創新文化方麵的一些法規政策等在許多科研部門、科研單位並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沒有得到貫徹執行;不少單位並沒有宣傳或轉發國家或上級部門所製定的科研規範的要求;許多學術單位的規章製度中並沒有關於科研規範、職業道德的要求,甚至沒有把上級部門所製定的科研規範的作為附錄列舉在自身單位的規章製度中;不少高校的大學生、研究生,不少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對科技創新文化的內容(如學術規範、學術道德等)一知半解,知道得並不是很清楚、不是很準確,對現實中的一些現象他們並不知道已經違反了學術規範,或者不知道是否違反了學術規範,對科技創新文化內容的理解也是似是而非;許許多多的單位並沒有對該單位的研究生、科研人員等進行科技創新文化方麵的、專門的培訓和教育;許多單位對發生在社會上的學術不端行為不聞不問、置之不理、若無其事,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而並沒有利用此機會加強對本單位的人員進行創新文化方麵的教育,讓本單位的人引以為戒;更有甚者,許多單位對發生在本單位的學術不端行為捂著、蓋著,甚至有意包庇,遲遲不願處理,認為家醜不可外揚,而並沒有利用此機會總結經驗教訓,分析事情發生的深層的原因,認真整頓自身的學風,加強科研職業道德建設,傳播和培育科技創新文化,等等。在中國的科技界和教育界有許許多多的人雖然口頭上接受了科技創新文化,或者也承認科技創新文化的重要性,然而並沒有真正從心裏接受科技創新文化,更沒有把科技創新文化變成自己的意識和自覺的行動,沒有使科技創新文化成為行動的指南和導向;許多人也不知道利用科技創新文化來維護自己應有的權利等。如今,中國的科技界和教育界等依然存在著許許多多的與科技創新文化背道而馳的現象和事情。比如,由於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以及社會上存在的腐敗現象、官本位思想、不誠信現象、道德墮落現象、急功近利的思想、實用主義盛行的現象、拜金現象、享樂主義、物欲橫流的思想、浮躁等現象和思想觀念的影響,以及中國的科技體製、法律法規、製度措施在某些方麵還不夠健全完善等原因,在絕大多數科研人員、科技管理人員和行政人員恪守科學道德、職業道德與良好學風的同時,科技界、教育界出現了許多的科學不端行為、學術失範事件和學風浮躁的現象,並且好像有愈演愈烈的現象和蔓延的勢頭。當今中國科技界和教育界等依然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和現象,存在著學術官僚化、學術行政化、學術政治化的現象,存在著外行管內行的瞎指揮現象,存在著論資排輩現象、馬太效應,存在學術浮燥、急功近利的現象,存在急於求成的短期行為,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學術造假和學術剽竊行為、學術違規行為(學術規範的缺失),存在學術失範和學風浮躁的嚴峻挑戰,存在著科學研究中不能寬容失敗的行為,存在著科技界的包工頭現象[1],存在著學術成果署名上領導掛名和坐享其成現象,學術評價、學術考核、職稱評定中存在著不公正的現象,存在著科研項目的評審和科研經費分配上的不公正現象 [2][3][4],存在著學術不民主現象 [5][6],等等。當今,中國的學術界(當然包括科技界)許多人缺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健全之人格、學術之良知、學術之良心。中國現在的許多大學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精神、大學文化。現在的中國學術界許多人缺乏學者應有的傲骨,缺乏不為權勢而折腰、寧為真理而獻身的勇氣和精神,許多人缺乏與不公正的現象、不公正的行為和事情做鬥爭和進行抗爭的勇氣。在中國,學術界存在的腐敗現象(學術腐敗)已經成為了一個現實的不可回避的問題。在中國,學術在一些方麵已經淪落成了權力和金錢的奴婢,成了社會在某些方麵腐敗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是民族之悲哀、國家之不幸!這些問題雖然發生在少數的科研人員、科技管理人員和行政部門人員的身上,發生在小範圍內,但是它們卻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這其中有些問題甚至已經成為近年來中國社會關注和議論的焦點。這些問題嚴重腐蝕了中國科學的健康肌體,損害了科技工作者在社會上的崇高信譽,更是損害了中國科技創新的活力,對中國科技界和教育界等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些現象和問題是與科技創新文化格格不入的。對於這些現象和問題在現實中的具體的、大量的事例、例子、案例、事實等,報紙、期刊、電視、互聯網等許多媒體都有許許多多的報道和披露,讀者可以參看,而本文在此隻舉兩個例子。例子一:比如,目前,在中國的學術界,行政權力(領導)往往決定著或者把持著或者壟斷著一個單位的人事權、學術資源(學術經費等)分配權、獎懲權、考核權、評審權、晉升權、聘任權、對外交流的權利,以及學術方向、科研方向,科研項目的申請,等等。並且擁有行政權力的人往往會以自己所擁有的行政權力為資本、為基礎,以擁有行政權力為捷徑,從而很容易地取得了學術權力,這其實已經成為取得學術權力的一條捷徑。這樣擁有行政權力的人在行政和學術兩個方麵都“通吃”了,在兩個方麵都得到了好處。例子二:中國科技界存在著許多不公正的現象,而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學術資源的分配的不公,學術界經費分配的馬太效應嚴重,大量的科研經費流向單位領導或單位中行政職稱比較高的人、流向學術明星、流向那麼會搞人際關係的人。2010年9月3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教授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教授聯合在美國《科學》上發表文章,就明確指出“現實中,研究經費分配的嚴重問題卻減緩了中國潛在的創新步伐。[7]這些問題部分歸結於體製,部分歸結於文化。”“盡管對於一些比如由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的小型研究經費來說,科學優劣可能仍然是能否獲得經費的關鍵因素,但是,對來自政府各部門的巨型項目來說,科學優劣的相關性就小多了,這些項目的經費從幾千萬元到幾億元人民幣。”申請這樣的巨型項目,“與個別官員和少數強勢科學家搞好關係才最重要,因為他們主宰了經費申請指南製定的全過程。在中國,為了獲得重大項目,一個公開的秘密是:作好的研究不如與官員和他們賞識的專家拉關係重要。”基於此,施一公教授和饒毅教授大聲疾呼:“現在正是中國建設健康科研文化的時刻。一個簡單但重要的起點是基於學術優劣,而不是靠關係,來分配所有的新基金。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新文化能夠而且應該成為一種新係統的頂梁柱,它將培育而不再浪費中國的創新潛力。”[8]這裏施一公教授和饒毅教授說出了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分配上的不公正現象。其實,另一方麵在各個科研部門、科研單位內部的科研項目的評審、科研經費的這些所謂的小項目、小經費的評審和分配上也同樣存在不公正的現象,甚至這種不公正的程度比施一公教授和饒毅教授所說的上述的不公正有過之而無不及。在現實中,我們常常看到的是,許許多多單位的科研經費幾乎是按照科研人員的行政職務的高低、以及科研人員與單位中行政職稱高的人(如單位領導等)的人際關係(私人關係、私人交情)的密疏程度來排列的,而不是按照科研人員的學術水平的高低、以及科研項目的難易程度來排列的。許許多多單位中的科研經費常常掌握在某些少數的有實權尤其是有行政實權的人的手中。而低層的、沒有行政職稱的科研人員的研究經費少得可憐,甚至有些人得不到任何的科研經費。雖然各個科研部門、科研單位內部是小項目、小經費的評審和分配,但是能申請到國家級別的重大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的人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科研人員基本上是依賴於科研部門、科研單位內部是小項目、小經費來維係科學研究的,所以這種“小的”科研項目和“小的”科研經費分配上的不公正現象的危害程度更大,這種不公正極大地傷害了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傷害了廣大科研人員的感情尤其他們是對科學的感情,摧殘了廣大科研人員進行科學研究的信念、信心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