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學新聞的新挑戰(2 / 3)

正是因為科學新聞在彌合科學與社會的代溝方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關通才和專才的問題才被提了出來。目前還有一些新聞從業人員認為科學新聞不需要專才,特別是在社會科學領域;同時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也往往不被看作是科學家。但是現實中要求科學新聞記者具備一定科學背景的呼聲也在不斷增加,因為作為科學與社會橋梁的科學新聞,應該對所報道的科學具有一定的了解,這包括背景知識,發展趨勢,專業術語和名詞等等。而通才往往未必能專注於特定的領域,雖然他們涉獵廣泛,但是往往都是流於表麵。因而科學新聞記者至少應該具備一定的科學背景—也就是專才,無論這種背景是來自於他們的專業還是後期培訓。

在探討科學新聞報道需要專才的時候就會涉及到第二個問題,那就是這些專才一定是某一專業或者某些專業的畢業生嗎?目前,至少在中國,從事科學新聞報道的記者有一部分是來自於新聞或者傳媒相關的專業,他們本身並不具備科學的背景,但是也在科學新聞領域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績。但是科學背景也會讓他們在工作中有所受益,因為很多在科學領域之外謀求職位的科學專業畢業生們發現科學寫作對於招聘方具有直觀的吸引力。但是幾乎沒有實驗證據能夠對科學培訓可以讓科學報道更有質量的看法予以支持。隻有美國開展的為數不多的幾個探究科學新聞報道質量不同的研究能夠識別出培訓的不同,但是這些研究中沒有一個發現正規的科學培訓是高質量新聞報道強有力的預兆。比如,威爾遜(Wilson)(2000)對美國的環境記者進行了一個全球變暖的知識測驗,然後把接受過正規科學培訓的新聞記者的答案和那些沒有接受過正規科學培訓的記者的答案進行對比。雖然正規的科學教育背景會使得記者的知識有適度的差異,但是另外一個變量更重要:即工作的年限。在美國開展的對新聞作品的多種研究發現工作年限是作品質量最好的預測指標(鄧伍迪,2004)。就像大多數需要技能的職業一樣,實踐學習可能是工作績效最重要的預測指標。因而,本文認為科學新聞報道需要專業人才,但是這些專業人才未必一定是某一專業或者某些專業的畢業生,工作實踐對於科學新聞報道的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3代溝

如上所述,隨著科學的專業化和職業化,以及科學新聞記者承擔起了科學傳播的職責,科學家和記者之間的代溝變得越發明顯。科學家認為媒體誤解或者曲解了他們的說法,他們認為媒體應該對社會越來越不信任科學家(專家)的情況負責,但是卻又不得不依賴於媒體進行科學傳播,以修扭轉這種趨勢;同時,科學家希望媒體更多地關注於科學研究的細節和過程;另外一方麵,科學新聞記者則認為科學家在采訪中配合不積極,經常用專業術語,不善於舉例子等。

出現上述爭議的原因部分是因為二者之間所遵循的準則不同,特別是科學新聞的準則—客觀性和平衡性。在爭議性議題的傳播中,記者們通常采用平衡性的原則,既均等地闡述各方的觀點,而不作出任何結論。在一個科學新聞記者無法決定什麼是真實的世界裏,客觀性就要求這個記者進入“中立的傳播者”模式,並且不僅聚焦於正確性,而且要關注精確性。也就是說,不是判斷一個真實的主張的正確性,科學記者應該專注於在她的報道中精確地呈現這種主張。這個議題不再是該主張是否得到了證據的支持,而是新聞渠道所說的和科學新聞記者所呈現的二者之間的契合度。類似的是,當一個科學新聞記者無法判斷誰說的是真相的時候,平衡性規範建議他在報道中盡可能多地呈現真實的主張。換句話說,當正確性無法實現的時候,最好的退路就是綜合性。實際上,科學新聞記者在告訴讀者們“真相就在這裏的某個地方”。

4挑戰

在當前情況下,科學新聞和科學新聞記者麵臨著一些重大的挑戰,這些挑戰也為科學新聞和科學傳播的再思考帶來了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