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萬名海內外科教界專家,成為科學網多次成功舉辦“在線訪談”特定的專家和用戶基礎。29期訪談中,絕大部分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其中多期訪談舉辦後,第一時間引發國內外主流媒體的集中關注,並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
2.2兩場引發全民關注的在線訪談案例分析
下麵以科學網推出並在全社會產生強烈影響的兩場在線訪談《解析溫州動車追尾事故》(2011年7月26日推出)和《逃離科研》(2012年11月15日推出)為研究案例,探討網絡媒體如何立足自身資源,把握自身定位,選擇合適的時機和切入點,推出相匹配的傳播產品,以在重大社會事件中最大限度發揮科技傳播功能。
2.2.1 《解析7.23溫州動車追尾事故》在線訪談[4]——為全民探尋事故的科學真相
1)時機搶先和切入點的契合決定了受眾範圍和社會影響力
突發事件發生後,網絡媒體通常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戰場。如2011年7月23日甬溫線特大鐵路交通事故中,事故親曆者的第一條新浪微博由網友“袁小芫”在20:38發出:“D301在溫州出事了,突然緊急停車了,有很強烈的撞擊。還撞了兩次!全部停電了!!!我在最後一節車廂。保佑沒事!!現在太恐怖了!!”第一條求助微博由網友“羊圈圈羊”於當晚20:47在出事車廂內發出:“求救!動車D301現在脫軌在距離溫州南站不遠處!現在車廂裏孩子的哭聲一片!沒有一個工作人員出來!快點救我們!”這幾條微博令數萬網民第一時間便得知了動車出事這一信息。微博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傳統的傳播模式,廣大網民成為“7·23”動車事件中最早的信息源。網友“袁小芫”發出的那條微博,比國內媒體在互聯網上的第一條報道足足早了兩個多小時。此後,眾多微博用戶連夜直播,把事故現場和救援情況迅速以圖文並茂的立體方式呈現在公眾麵前[5]。
“7·23”事件中,在新浪微博全麵趕超國內媒體快速發布現場災難實況的同時,科學網則在第一時間以超越事件本身的理性態度,獨辟犀徑,直擊探尋災難背後的原因,為震驚痛心的國人揭開事故背後隱藏的層層問題。這一切入點,準確把握了受眾迫切尋求事故真相、關注切身利益(高鐵安全性)的心理,從而決定了訪談在全社會範圍內必將產生巨大影響。
2)權威的專家資源提升了訪談傳播的科學價值
圍繞“7.23”甬溫線特大鐵路交通事故和高鐵上線後事故頻出暴露出的安全問題,科學網緊急組織多個研究方向的專家博主以及親曆現場救援的網友,於事件發生2日之後,即7月26日,舉辦了一場主題為《解析溫州動車追尾事故》的在線訪談。
訪談特邀請機車動力學及氣象、消防安全、雷電防護等相關學科領域的多名科學網專家博主(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鐵路信號專家閔應驊;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研究中心教授、機車車輛專家羅世輝;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氣象學家丁裕國;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消防與安全技術學院助理教授麻庭光;雷電防護專業人士叢遠新;武漢大學信管院和計科院教授、互聯網科學專家沈陽)、親曆事故現場的網友(溫州都市報時政要聞部副主任吳智勇、新浪微博網友小刀)和關心鐵路交通安全的科學網博主(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單濤濤博士)做為嘉賓,與網友麵對麵交流鐵路交通安全的相關問題,共同探析7.23動車事故原因。
7月26日科學網《解析溫州動車追尾事故》在線訪談,因在事故發生後組織迅速,專家隊伍強大、專業權威,吸引了數萬名網友的關注和積極參與,在兩小時的訪談時間內網友共發布提問717條,嘉賓回複361條。眾多網友對當前動車及高鐵的技術安全問題表達了極大的憂慮和關切,各位嘉賓也與網友展開積極互動,盡自己的專業所能,以及所了解的最新信息對網友關注的問題和事故可能的原因,進行了負責任的探討。
科學網《解析動車追尾事故》在線訪談在國家調查組發布事故調查報告前,無疑成為溫州動車追尾事故原因分析最權威的專家意見發布平台。
曆時5個月後,據國家安監總局2011年12月28日公布的“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調查報告顯示:“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設備存在嚴重設計缺陷、上道使用審查把關不嚴、雷擊導致設備故障後應急處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責任事故。
而列控中心設備存在設計缺陷、雷擊導致列控中心設備和軌道電路發生故障,錯誤地控製信號顯示問題等原因,在科學網“解析溫州動車追尾事故”訪談中,多名相關研究領域的嘉賓已對此進行了專業的預測分析,由此可見,在線訪談傳播模式中,權威專業的嘉賓為訪談發揮科技傳播功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媒體的廣泛關注成為訪談二次傳播的重要推手
科學網《解析動車追尾事故》在線訪談在嘉賓和網友的積極參與下得以成功舉辦,吸引了數萬名網友的關注和積極參與,同時成為國內多家主流媒體關於“解析動車事故原因”最直接的新聞源,引發了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新京報、法製晚報、京華時報、搜狐網等多家知名媒體的特別關注。多家媒體以整版或視頻節目重點報道了科學網的這次訪談,科學網訪談嘉賓也成為各媒體後續係列報道的采訪對象。本次訪談在新浪微博上同步舉行,引起新浪網友的熱切支持
4)在線訪談與專題的優勢互補擴大傳播效應
如上所述,在線訪談產品在重大事件發生後,時效性、話題性、專業性和科普性相較網絡專題往往更勝一籌,但網絡專題對於重大事件所具有的大容量、豐富性、追蹤性等特征也是擴大網絡傳播效應必不可少的產品,是對在線訪談產品的有益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