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場在線訪談引發的全民圍觀
信息社會環境下的科技傳播實踐與理論創新
作者:方芳
摘要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網民和網絡媒體成為地震信息傳播第一波的主要信息源為標誌,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網絡新媒體已成為中國的主流媒體。相較於平麵媒體,網絡媒體在重大社會事件的科技傳播中具有迅速性、廣泛性、專業性、靈活性、互動性、跟蹤性等優勢。對於突發或社會熱點事件,根據事件類型的不同,以及受眾用戶的人群特征,網絡媒體可以策劃推出適宜的傳播產品,以保證最強的時效性並達到傳播效應的最大化。
本文以科學網為研究對象,介紹了科學網在重大社會事件的傳播中,新聞、博客、專題、在線訪談、視頻及社區活動等多項傳播產品組合、優勢互補的實踐經驗;並重點以科學網成功舉辦的兩場引發全民關注的在線訪談《解析溫州動車追尾事故》(2011年7月26日推出)和《逃離科研》(2012年11月15日推出)為研究案例,介紹了重大社會事件中網絡媒體的科技傳播探索。文章認為:在重大社會事件傳播的過程中,網絡媒體通過發掘受眾關注的問題,找準引發受眾共鳴的契合點,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傳播特點,選擇適宜的產品平台,策劃推出選題,即能夠更有效的服務於公眾,取得科技傳播的最大效果。
關鍵詞網絡媒體;網絡傳播;科學網;訪談;影響力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7-0249-03
基於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媒體作為一種新興傳媒形態,經過20餘年的發展,現已成為與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傳統媒體共同發揮新聞傳播作用的重要媒介形態,並日益成為大眾主流媒體,不斷滲入人們的意識形態領域[1]。2013年1月15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較2011年底提升3.8%。[2]。網民數量的攀升和互聯網普及率的提升,為網絡媒體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網民和網絡媒體成為地震信息傳播第一波的主要信息源為標誌,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網絡新媒體已成為中國的主流媒體。
1重大社會事件中,網絡媒體進行科技傳播的產品探索
相比較平麵媒體,網絡媒體在重大社會事件的科技傳播中具有迅速性、廣泛性、專業性、靈活性、互動性、跟蹤性等優勢。對於同一個突發或社會熱點事件,根據事件類型的不同,以及受眾用戶的人群特征,網絡媒體可以靈活選擇策劃相應的傳播產品,以保證最強的時效性和傳播效應的最大化。
下麵本文將以科學網為例,介紹重大社會事件中網絡媒體進行科技傳播的產品模式。
1.1科學網背景:高端海內外專家用戶群豐富的傳播產品
科學網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基金委主管,由具有五十多年媒體經驗的中國科學報社(2008年4月,被國家列為科普傳媒基地)主辦,具有深厚的媒體資本及科教界口碑。
作為全球領先的中文科學類網站,科學網致力於全方位服務華人科學與高等教育界,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麵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促進科技創新和學術交流。自2007年1月18日科學網正式上線,6年來已發展成為高端、嚴肅的科學傳播網絡社群,由用戶生成的內容高效即時互動,構築了龐大的學術信息庫和知識傳播平台,學術共同體與公眾均從中獲益,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
科學網在建設之初,即堅持博客用戶實名注冊特色,並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八大學科分類為基礎用戶結構,迅速在中文互聯網社區崛起,確立了專業、高端的品牌影響力。
科學網內容板塊主要包括新聞中心(含要聞、論文、專題、在線直播、基金等)、互動平台(含博客、群組、在線訪談、視頻、微博)以及信息發布中心(人才、會議、實驗室、小白鼠等)。
目前,科學網已經擁有100多萬名海內外科教界專家用戶群,其中實名博主近8萬人,日均頁麵流量約100萬,每周出版的電子雜誌發送至海內外30萬實名訂閱用戶。
科學網傳播手段日益豐富,每天24小時提供科教界新聞資訊服務,以及大量專家博主原創的優秀文章,同步開發了微訪談、視頻、專題等產品,形式新穎、用戶交互性強,有效地促進了科學傳播。
1.2重大社會事件傳播:多產品組合優勢互補
對於重大社會事件的傳播,科學網通常會組合新聞、博客、專題、在線訪談、視頻、社區活動等多種產品模式。比如,在新聞發布,博文推薦的同時,根據事件類型,策劃專題、在線訪談或拍攝專家講座視頻。
以2013年諾貝爾獎頒發這一年度重大科學事件為例,科學網會在第一時間原創編譯諾貝爾獎頒發相關新聞,並同時推薦置頂科學網博主解讀諾獎得主背景資料和研究方向的博文。最引起公眾關注的是,科學網會在第一時間推出預先準備的《2013諾貝爾獎》專題,以最快的速度、最具科學性的傳播諾貝爾獎相關主題。
而相比較於網絡專題對於重大事件所具有的大容量、豐富性、追蹤性等特征,在線訪談產品在重大事件發生後,時效性、話題性、專業性和科普性則往往更勝一籌。下文將詳細介紹在重大社會事件的科技傳播中,在線訪談產品如何操作才能達到傳播效應的最大化。
2 重大社會事件中,如何最大限度發揮在線訪談產品的傳播效應
2.1科學網“在線訪談”產品介紹
科學網“在線訪談”產品[3]上線於2010年6月,為自主開發,使用THINKPHP框架,實現了科學網用戶和嘉賓實時的問答,結合各種熱點話題實時討論。“在線訪談”的所有問題都來自於網友,時長為1~2小時,一般邀請新聞事件當事人、或相關領域的專家做為嘉賓,嘉賓會選取感興趣或有價值的網友問題直接作出回答,真正實現了嘉賓與網友之間的零距離交流。科學網在線訪談目前已舉辦29期,主題集中在重大突發事件(比如7.23溫州動車追尾事故、7.21北京暴雨、四川蘆山地震、H7N9來襲、北京發現蜱蟲疫情等)、具有科學意義的重要新聞事件(黃金大米試驗、天宮一號發射、空氣汙染與PM2.5、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等)、科教界熱門話題(逃離科研、關注南方科技大學、基金申請與評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