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考慮強震和降雨疊加導致次生地質災害加劇”、“迅速評估此次次生地質災害的破壞風險”等指示在蘆山地震發生後第三天便由習近平發出。蘆山7.0級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強調把防範次生地質災害作為一項緊迫任務來抓,並啟動地質災害防治預案以及相應,通過各種媒體,向社會和公眾公布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次生災害早已成為政府進行政策層麵考慮的內容,而媒體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通過科技新聞報道真正發揮其連接政府和公眾的橋梁作用。將可能發生的次生災害類型、發生地、潛在的危險程度從政府的信息部門傳遞給人民群眾,對於災區救援、預防二次傷害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人民日報自地震發生後,新聞報道持續關注次生災害的問題。21日,《蘆山地震第二日震區基本實現救援全覆蓋》一文便已提到有關專家和技術人員開展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質災害隱患的巡查、調查,在部分出現重大險情的區域設立警示標誌並陸續轉移群眾,嚴防次生災害發生等信息。24日更辟專文強調預防次生災害的重要性,《寶興周邊山體發現多處險情專家建議防範次生災害》指出,勘察人員發現多處坍塌、裂縫、滲水險情,如遇強降雨天氣,雨水滲入山體,將可能引發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記者采訪了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並結合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對三個鄉鎮受災情況的初步調查,提出可能出現新滑坡、崩塌點的數量和麵積等科學數據,具有極強的實際意義和參考價值。
1.4災區氣象信息
災難性事件發生地的天氣好壞不僅與救援能否順利進行息息相關,也關係到引發次生災害可能給災區造成二次傷害的問題。地震發生後,如遇上強降雨天氣,不僅會加大災區救援工作的開展力度,也可能導致山體滑坡、泥石流、水庫漫溢等次生災害的發生,威脅災區人民安全;而持續升溫也可能增加食品安全、衛生防疫的難度。總之,災區氣象信息的每次變化都需要密切關注,這是災難性事件中科技新聞報道中不可忽視的角度。
蘆山地震發生後的第二天,雅安市便開始持續降雨天氣。對此,中央氣象台每日增加災區天氣會商,及時播報災區的氣象狀況;多家報紙,如人民日報、南方都市報等專門開辟版麵,報道災區氣候狀況。關於降雨可能帶來的救援和次生災害問題,相關影響和利害關係的科技新聞報道也十分普遍。
人民網22日《蘆山震區今晚有小到中雨需做好防雨防雷電措施》一文在報道災區氣象信息上具有代表性。文章指出“地震災區的降雨過程將給災區部分地區帶來能見度低於5千米以下的輕霧,部分地區還可能出現弱雷暴”,提出“一線救災人員需注意輕霧給交通運輸帶來的不利影響,在搭建帳篷和板房及大型救災設施時需注意做好防雷措施”等建議。
1.5災難相關科學知識的普及
本節提到的災難相關科學知識的普及並不包括上文所提到四類科技新聞報道,而是指脫離災難事件本身,專門的、以傳授人知識為目的的科普報道。(若將前者算在內,那所有的科技新聞報道均可算作此類,因為科學性報道往往客觀上都起到一定科普作用。)災難性事件發生的時刻往往是對人們相關科技知識進行更新的有利時機。每一次災難性事件發生後,相關的科普知識往往最容易被人們所關注。
齊魯晚報24日《地震來臨,我們應該怎麼辦》歸納了地震來臨如何做的十條順口溜;文彙報24日《地震來了怎麼辦?最易學的災難自救互救方法》配發圖片和注釋,給人們普及簡單實用的地震逃生、震後自救、傷口處理等科學常識;中國地震局網站所做的關於《地震來了怎麼辦》的十八篇科普知識報道在震後得到許多網站的轉載;人民日報“求證”專欄《地震能夠準確預測嗎?》、《重建房遇震開裂怎麼看?》等係列報道,對此次地震引發的討論,進行專業性、理論性較強的知識普及報道。
1.6災難中的科學管理
災難性事件發生後的抗災救災是一項涉及龐大人員、物資、信息調配的係統工作,快速的反應能力和龐大的救援力量並不意味著高效的救災能力。此次蘆山地震就曾出現通往災區的交通生命線堵塞、救援人員和物資調度出現問題等不協調現象。因此,如何使社會各界散而雜的救援力量更科學有序的投入救災當中,科學管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此次蘆山地震科技新聞報道中,有關科學管理具體舉措的報道偏少,隻有少數報道提及災難中科學管理問題。如24日人民日報《蘆山[420]7.0級強烈地震——生死營救72小時》一文提到,“決策快、行動快、展開快”經曆過汶川大地震的洗禮,此次救援工作中,各方力量開展得即迅速果決,又從容有序。高效的救援應急機製在本次地震救援工作之中立了“頭功”。科學管理的新聞報道之少也從側麵說明我國應對災難性事件的科學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2災難性事件報道中科技新聞報道的原則
2.1分階段報道,注重指導性
災難性事件並非單一事件本身,它並不是靜止的,而是一個不斷發展和變化的過程,每一個階段有不同的事態中心和重點。不同階段,人們對信息的需求也不同,科技新聞報道應隨著事件發生後的階段變化不斷改變報道的側重點,從整體上把握科技新聞報道的階段性,力求在災難性事件的不同階段提供具較強指導性的科技新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