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視完善科普細部保證大牌晚報文化品質(2 / 3)

16)8月29日A29“槳聲燈影中的南通”,其中“南通被稱為是中國博物館最多的城市”,此話不妥,不能用“最多”、擬用“較多”。南通的博物館數量不會超過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

17)8月30日B17“情歌蕩漾——”,其最下方照片的說明“阿麗米罕在家中與玄孫子在家中休息”,應是“阿麗米罕與玄孫子在家中休息”。

1.2 2013年7月《新民晚報》瑕疵錄[17則]

1.2.1科普類

1)2013年7月1日A10“軍工路大型集卡側翻”,其中“——紮貨物的鋼絲突然斷裂,導致車輛重心不穩才會側翻”,擬為“——鋼絲突然斷裂,車載鋼構件移動,導致車輛重心明顯偏移進而側翻”等。

2)7月7日B15“躬行與經驗”,其中“君不聞伽利略的斜塔實驗,麵對偉大先知的定律與教會的批評,他——用實驗反駁了人們的批評”,與史實不合:

(1)伽利略的比薩斜塔落體實驗,與基督教會及批評無關!此實驗結果說明當時的權威亞裏士多德的“重物比輕物下落快”之認識不對;

(2)伽利略的比薩斜塔落體實驗,隻是一傳說。

3)7月8日B14“鏡頭是眼睛的延伸”,其中“納米不是科學技術嗎”,此話不妥。“納米”是一種長度單位,非技術;有“納米技術”一說。

4)7月8日B4“碘-131提供第三條通路”,其中“——釋放出β射線,射線釋放的能量可破壞——”,擬改為“——較高能量的射線可破壞——”等。

5)7月10日A28“聽”,其中“因為我們說話唱歌的聲音由於自己腹腔、口腔的共鳴以及頭骨,耳骨的傳遞,自己聽到的效果是和別人不一樣的”,此話混亂、不通。擬改為“經本人頭骨、耳骨的傳遞,我們聽到了自己的說話、唱歌之音,本人聽到的自己的聲音,其聲效和別人聽到的自己的聲音不一樣”等。

6)7月11日A18“綠色印刷印教材——”,“——印刷品中鉛、鎘、汞、硒、砷、銻、苯等重金屬元素”,應改成“——印刷品中鉛、鎘、汞、硒、砷、銻、苯等有害物質”;硒、砷不屬重金屬元素,苯,更非元素!

7)7月17日A10“平板車失控——”,其中“車輛失去重心向右側翻”,車輛的重心,不會失去!這是老問題了。

8)7月18日A5“‘膠囊’列車——”,其中“——加速度——約68個G——為6G”,擬為“——約68個g——6 g”“。“g”是重力加速度的專用符號,重力加速度數值為9.8m/s2;用“G”表示重力加速度及大小,不妥!

9)7月21日B3“人眼不及動物眼”,其中“複眼對運動感覺的速度是人眼的4倍”,擬改為“複眼覺察運動物體的速度——”等。

10)7月24日A10“海山測‘骨架’——”,其中“——就要多承受1公斤的壓力——所承受的壓力重達12萬噸”,這裏“壓力”的物理量單位,使用不當!“力”的單位是“牛頓”,非“公斤”、“噸”;擬改為“——就要多承受10牛頓的壓力——所承受的壓力重達120萬牛頓”

11)7月25日A9“‘三號’站穩‘五號’采樣”,其中“在進入100公裏×15公裏的橢圓軌道運行期間”,讀者不明白,它是何意?是近月麵最遠距離為100公裏、近月麵最近距離為15公裏嗎?

12)7月27日A1“享利去弊”,其中“如核能——既可發電,又可造原子彈”,此話不當!核能,不能造原子彈;擬為“如核能——既可發電,又是原子彈巨大威力的來源”等。

13)7月28日B11“特殊大氣現象”,有兩處問題:

(1)“平均每小時內可產生280次雷暴,每次雷暴都能持續約10小時”,擬為“平均每小時內可產生280次雷暴,雷暴日雷暴都能持續約10小時”;

(2)“在幹燥的空氣中,因為強烈的可見光線很少,所以閃電看起來是白色的。”擬是“——強烈的可見光線較多,所以閃電看起來是白色的”等。

14)7月30日B3“沒有迪斯尼的香港——”,其中“如可以利用‘肥皂泡’造出——肥皂泡,發現表麵張力的原理”;這裏“發現表麵張力的原理”,話不妥!擬為“如可以利用肥皂液造出——肥皂泡,了解表麵張力”等。

1.2.2文史類

1)7月22日B14“九十舒心”,其中“曾經從事美國電影的我”,擬為“曾經從事美國電影研究工作的我”等;

2)7月23日A6“變味的雞湯”,其中“對於自尊心分配過低的人”,擬為病句、話不通;擬是“對於自尊心低的人”等;

3)7月27日B7“魏景山的《智退敵寇》”,其中“侯禦之女士——著有《刑法學》《杜重遠文集》”,此話不妥!應是“——著有《刑法學》,編輯《杜重遠文集》”等。

以上淺識、分析,請同仁、方家批評、教正。

2對保證、保持《新民晚報》文化品質的識見

2.185歲的《新民晚報》應老當益壯、品質無憂

創辦於1929年的《新民晚報》,屬高質量的紙媒與優質傳播平台,她知性婉約、氣質優雅、天生麗質。因此,她親和力強、受眾多。如是,《新民晚報》的文化分量不能減、文化重量不能輕,其文化品質不能衰退,信息必須正確。《新民晚報》的信息與市民生活、工作交集很大,甚至息息相關,在手機、平板電腦、電子讀物與電視等盛行之際,媒介間的競爭贏在水平、勝在品質,文化品質優秀、質量上乘乃《新民晚報》保持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的核心。

《新民晚報》是大牌晚報和公共文化香奈兒,高品質生活離不開晚報,其文章用字遣詞應準確,要講究規範性、科學性,晚報的文化品質不能滑坡。晚報屬厚重的媒介,“秀外慧中”是晚報的追求與特色。《新民晚報》是高端報紙,是時下的悅讀文本和可靠的信息源。晚報曆史悠久、資源豐富、兵強馬壯,無理由不辦好;讀者是天、質量至上和對讀者負責乃晚報的宗旨與永遠的責任。細節不細、不小,細節決定質量、細節決定品位、細節決定成敗。重視、做好細節,力保晚報文化水平,晚報人工作當心細如發,要細致、嚴謹、嚴密,力求完美。

2.2《新民晚報》是重要的大眾文化產品,質量必須保證

文化大發展,《新民晚報》當給力;文化大繁榮,《新民晚報》要自強、上進。提升市民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新民晚報》不能“老”、要貢獻。當下,使晚報的文化品質堅挺、不疲軟,保持晚報的“精氣神”,嚴格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與嚴明的紀律是必須的。1988年12月,上海市朱市長在“質量是上海的生命”講話中提出:“我們要從細微處見精神,一絲不苟,把產品質量搞好,質量是上海的生命。”“上海的產品一定要按國際標準生產……我們必須按照國際標準生產”。他強調:“看不到質量是上海的生命、沒有這種高度質量意識的人不能當廠長——廠裏要建立嚴格的產品質量檢驗和監督製度,有一個六親不認的檢驗科長。”“質量是生命,質量是效益,如果不能保證質量,任何高指標都應該予以拒絕。”[4]《新民晚報》是上海重要的大眾文化產品,質量也是晚報的生命,質量意識不高的人不能做責編、校對,當主編!《新民晚報》內容海量、無所不有,是有品質生活的必需品,她屬“大體量”都市報。事實說明,硬化晚報文化品質,須關注、完善各個細部;辦好晚報需高標準、嚴要求、細管理,這樣才會有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贏之果。細部不小,關乎質量;細部失守,品質難保。讀者與《新民晚報》是情感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晚報疵弊、錯誤頻現會減損晚報的“風度、氣質”,也讓讀者大跌眼鏡。

“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新民晚報》屬高端大眾文化產品和耐讀的大報,她有龐大的各界別、各層次忠誠的讀者群。因而,晚報“粗糙”不得、“粗糙”不起,晚報文章、資訊擬“一塵不染”,其“最瑣碎的細部都應該是美的”(英國著名城市規劃師F·吉伯特)。目下,降低瑕疵率、力爭無可挑剔,做好文化服務,以保持、增加文化傳播力、影響力是晚報的要務。晚報閃失頻頻,其價值、聲譽會遞減;小失誤多是晚報的軟損失,長期下去也會發生質變。晚報常有疵點之狀,即使不能終結,也當全力大幅減少之!達成此願望,文字編輯、校對、責編編審文章的態度、行為均不能隨便、大而化之。數字閱讀、電子閱讀流行之時,保持晚報的競爭力與“高大形象”,編輯、校對、記者當強化細節意識,應注意細枝末節的準確、精致;對名家、要人等文章也要嚴格審讀,該修改的需完善、不可大意。傾心、用力率先消解無錯不成報之報業陋習,讓晚報優質、盡如人意,使她永葆其“麗”、其“香”乃晚報社的硬任務,晚報人當精心、盡心保護、保養好晚報這一著名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