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數字圖書館
2004年12月14日,穀歌宣布,與英國和美國五所著名的圖書館進行合作,啟動“網絡圖書館”計劃,將這些圖書館收入的上千萬冊印刷圖書轉換為數字文件,供人們在互聯網上查詢和閱讀。中國最大的數字圖書館是超星圖書館。
1.2.4電子書
電子書籍的出現是科技傳播的又一次大變革,以漢王科技等為代表的企業改變了中國人的閱讀習慣,通過付費可以從網上下載電子書籍到專門的電子閱讀器,也可以從當當網等網上書店購買。大批優秀的科普書籍通過這一渠道又一次進行了廣泛的傳播。
1.2.5科普手機報
手機報是由報紙、移動通信商和網絡運營商聯手搭建的信息傳播平台,用戶可通過手機瀏覽到當天發生的新聞。根據資料顯示:天津科協就曾推出科技周手機報專刊,每天向部分手機用戶免費發送低碳環保常識以及科技周最新活動概況。科技周結束後,科普專刊將以每周兩期的頻率定期向用戶提供最新科技及科普資訊和科技動態。
1.3交流空間仍然比較有限
雖然互聯網時代科技信息量猛增,但是不管從傳播的方向,還是傳播的形式而言,都是單向性為主,即使博客的評論,也隻是寥寥幾句點評性質,而科普網站的信息對於廣大市民而言,也隻是瀏覽為主,從中獲取信息,即使有想法也隻能在BBS中寫上幾句感言。而數字圖書館、電子書和科普手機報也都是單向的線性傳播。但不可否認,在知識經濟的社會中,自主學習的熱情不斷攀升,大量科普信息的提供為廣大市民提供了豐富的科學知識。
2自媒體模式下,科普工作贏得公眾的“注意力”
筆者更願意稱目前正在到來的時代是自媒體時代。這個以移動技術為主導的第五媒體,正在以不可阻擋的趨勢闖進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一個小小的智能手機,可以隨時隨地上微博、微信、進QQ群,發郵件,可以是視頻,也可以是言論。每個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和發布者。
2.1走出線性之惑
中國科學院科普研究所李大光教授曾撰文指出,一直以來,人們采用線性模式進行科學傳播活動,這種模式是基於這樣一種認識,科學家是不同於一般人的,他們的知識是理性的,更高級的,公眾的知識僅是感性的,可忽略的,因此科學知識傳播經常是科學家向公眾單向流動過程,呈現出線性模式。而這種模式的傳播產生的效果就是公眾普遍認為科學很複雜,結果適得其反,公眾對於科學更加敬而遠之。這種線性模式的產生雖然與從事科普的慣性思維有關,但也與信息社會傳播媒介的性質有密切關係。
各種科普活動的預告,公眾一般無法實時看到,即使知曉也大多提不起太大的興趣。一邊是科普工作者精心準備,提供各種大餐,另一邊是公眾冷漠無比,參與人數寥寥無幾。而以移動網絡為基礎的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讓這樣的局麵有了改變的可能。
2.2移動網絡中的科普傳播實踐
移動網絡對於科普最大的貢獻是提供了獲取注意力廣闊平台。托馬斯·達文波特在《注意力經濟》一書中提到,短缺的隻是人的注意力,“注意力”是對某條特殊信息的精神集中,當各種信息進入我們意識範圍中時,我們會關注其中特定一條,然後決定是否采取行動。而在如今這個海量信息湧現的信息社會中,牢牢把握注意力是成功關鍵。
2013年上海科技節就是一場自媒體時代挖掘注意力價值的科普活動的大膽嚐試,今年上海市科協建立了上海微科普微信平台、上海科普工作網等新的傳播介質。今年的上海科技節,還首次嚐試了在上海科普網同步啟動網上科技節,將科技節現場的內容延伸至網絡,在移動網絡的幫助下,全市市民可以通過隨身攜帶的智能手機第一時間體會到科技節的樂趣。市民不僅可以通過東方書報亭領取門票,也可在上海科技館、海洋水族館、月亮船、辰山植物園、星期八小鎮等20家科普場館門票售票處免費領取科技周門票,還可以登錄上海科普網申領,或者直接關注上海科技活動周官方微信平台,網絡索票。特別是微信索票的模式,公眾一有興趣就可以立刻索要到門票,避免了因為關注度時間差引起的興趣度下降和參與度下降。本次科技節的參與人氣迅速攀升,在人氣攀升的同時,上海科技節組委會乘勝追擊,推出了有效的科普營銷。首次嚐試在科技活動周期間向市民免費開放全市31所科研院所的3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9所大學的10個科技實踐工作站和7所大學的科普場館等。剛剛榮獲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我國迄今最大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也在科技節期間,接受市民的預約參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上海光源的參觀呈現出火爆的狀態,甚至出現一票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