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注意力”時代的“贏家”信息化社會中科普工作發展的一些看法(1 / 3)

作“注意力”時代的“贏家”信息化社會中科普工作發展的一些看法

信息社會環境下的科技傳播實踐與理論創新

作者:吳苡婷

摘要上世紀開始的互聯網浪潮席卷全球,人類獲取知識的途徑從圖書雜誌、電視等傳統媒介,拓展到了無處不在的計算機網絡。互聯網時效性強和傳播廣泛等特點,使得人類信息量的傳播成幾何式增大,信息高速公路把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而近年來移動網絡的崛起更是讓信息的傳播有了質的突破。作為移動終端,一部智能手機不僅可以用來通話、發短信,同時還將聽廣播、看電視、上網,多種媒體功能集合為一身。公眾可以隨時隨地參與了解科學知識,參與科普活動,這給新世紀的科普工作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在自媒體模式下,通過挖掘了科普工作的注意力價值,上海市科協主辦的上海科技節、上海國際科學與藝術展、上海科普日的各類活動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公眾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大幅度增加。在未來的發展實踐中,筆者認為為了充分體現科普的內涵,還應該從公眾的興趣點入手,開展各類分析研究和實踐工作,此外還需要推動科研科普化工作,希望通過各種努力使得科普關注度和參與度從“間歇性高熱”走向“持續性高熱”。

關鍵詞信息;科普;互聯網;移動網絡;注意力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7-0308-02

1互聯網模式下,龐大科普信息的單向傳播

1.1科普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長

互聯網被稱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傳統媒體之後的“第四媒體”,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重要載體。除了擁有報紙、廣播、電視的特點外,它還有其鮮明的“個性”特點,首先是即時性,時效性強,但是僅限於人身處於計算機旁;二是信息發布沒有時間和空間限製,發布端可以隨時大範圍地在網站上發布信息,而用戶端隻要守在計算機旁,就可隨時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還可以通過拷貝粘貼、下載、收藏、打印網頁等方式複製、存儲所需資料;三是廣泛性,互聯網將世界打造成為了地球村,傳播範圍遠遠大於報紙、廣播和電視,是全球性的。

上世紀90年代,比爾·蓋茨聲稱:信息高速公路對我們文化的轉變就像穀登堡的印刷術極大地影響中世紀的文化一樣,也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當代的文化。互聯網的產生也改變了我們的科技知識傳承的工具和模式,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類科技信息和科普知識也鋪天蓋地向大眾湧來。

1.2傳播路徑的多元化

互聯網模式下,科普傳播的方式有了重大變化,專業科普網站、科技博客和數字圖書館等紛紛出現,為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的自主學習提供了豐富的科普資源。

1.2.1科學博客

科學博客一般有三種形式,一是在傳統媒體主辦的網站上開通的科學家博客;二是掛靠在高校和科研機構主頁上的科學家博客;三是專業博客網站,如科學鬆鼠會等。這類博客都以群博的方式出現,博客作者有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科技記者、科技編輯和科技愛好者。一些有價值的科學思想和科技信息非常容易得到傳播和交流,這種形式大大拉近了科學界和公眾的交流。但是博客的篇幅較大,而且需要一定的主題和思想,寫作需要的時間比較多,所以一般發布的頻率不高,時效性也會打折扣,而且作者寫作的可持續性也值得商榷。

1.2.2科普網站

科普網站一般有兩類,一類是綜合門戶網站中的科技頻道,比如新浪網中的探索頻道、搜狐網中的科學頻道等。第二類是科技協會主辦的科普網站,主要內容是介紹科協自身工作的動態和對科普知識的介紹。2007年10月,上海市科協就啟動了上海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信息化工程,希望把上海科普網建設成為麵向廣大市民、麵向廣大科普工作者的權威性科普門戶網站,通過視頻、音頻、動漫、圖片、書籍等傳播形式,使其基本具備共享資源服務功能、信息資源服務功能和資源開發服務功能。據業內專家統計,目前全國科普網有400多家,各種網上科普知識的盜版非常嚴重,很多信息真假難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