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汪洋 攝影師

作為70後,我在小時候沒有太多娛樂消遣,那時最開心的莫過於父母帶著看電影,看的書除了小人書就是《大眾電影》了,可以說這本雜誌是伴隨著我長大的。這次有幸作為《大眾電影》第一次親臨戛納電影節的隨行攝影師,感到很榮幸。在短短的幾天內,要拍攝很多電影人、明星、演員,在他們繁忙的日程表裏擠出十來分鍾來拍照,真是見縫插針。雖然很累,但一想到我們的電影能在這個國際舞台上展現,我們的電影人能參與這個國際盛會,作為這裏麵小小的一員,我也就覺得心甘情願了。

(本期他受邀前往戛納擔任《大眾電影》特派攝影師)

張靚蓓 作家、影評人

台灣電影資料館前館長,曾任“胡說八道—胡金銓武藝新傳”策展人、“中國時報”主任記者、台北市立美術館編輯等。擔任金馬獎第43屆、第46屆、第50屆評審,“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征選評審委員,金鍾獎評審,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評審等。現專事寫作,著作包括《十年一覺電影夢:李安傳》《聲色盒子—音效大師杜篤之的電影路》《不見不散:蔡明亮與李康生》《電影靈魂深度的溝通者—廖慶鬆》《凝望·時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等書。

(本期她撰寫了《李安:電影之道》)

魏琪 圖片視覺

合作過很多雜誌,和《大眾電影》還是頭一次。平時就很喜歡電影也讀過這本雜誌,合作起來感覺像是“老朋友”一樣,很親切。同時它又給我很多驚喜,它變得活力、新鮮、時尚,讓更多年輕人“讀懂”這位“老朋友”。很開心同時也期待可以經常和“老朋友”這樣聚聚。

(本期她負責為戛納專題的圖片進行後期製作)

趙燕 編劇、影評人

年初,在上海電影博物館看到了1950年出的《大眾電影》創刊號,封麵是蘇聯電影《團的兒子》中的小英雄凡尼亞,激動了一把。作為一個喜歡電影、喜歡文字的人,平麵的鉛字永遠有著無可阻擋的厚實魅力,能為《大眾電影》寫字,是一件幸福的事。

(本期她撰寫了《我不做快餐式電影》)

王衛強 北京跑酷公社負責人

9歲開始習武,獲得過全國武術青少年賽冠軍。從2007年開始接觸跑酷,成為國內最早的一批跑酷愛好者。2010年王衛強將跑酷帶到了央視春晚的舞台,為跑酷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王衛強還參與了很多影視劇的拍攝,並通過電影、MV、代言及比賽給跑酷帶來了新的商機和發展,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跑酷運動能在全世界得到認可和傳承。

(本期他受邀為《外行》欄目解析了電影《城市遊戲》)

王亦馨 編劇

很小的時候看過《大眾電影》,當時是當故事書看的,裏麵提到的那麼多電影,一部都沒看過,覺得這雜誌真厲害,然後就開始瘋狂補課,沒想到有朝一日會以作者的身份再次跟它相遇。自幼喜愛文學和電影,小學起開始發表文字作品。浪費了十幾年時間看電影而不是談戀愛,還浪費了十幾年時間寫文章賺錢而不是找富二代。做過記者、產品經理,辦過世界小姐比賽,目的都是為了攢故事拍出來。

(本期她撰寫了《黃斌:每年這時,我就在戛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