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讀往來

暑期檔和世界杯

隨著《變形金剛》登陸大銀幕,《明日邊緣》《猩球黎明》拉響了進攻警報,2014年暑期檔正式進入最慘烈的攻堅戰。而與擎天柱前後腳出現的還有巴西世界杯,又是一個晝伏夜出、啤酒瓶加烤串顛倒生物鍾的夏天。不管你是影迷還是球迷,電影和足球都足夠熱血,都令人狂熱,也都令人癡迷,放在國內還同樣令人憂傷。你會看足球嗎?或者今年暑期檔你最喜歡的電影?來一起侃球、聊電影吧!

編輯手記

今年是我第四年參加上海電影節了,記得2011年的時候和同學一起去看岩井俊二的影展,在上海影城一號廳,晚上還下了很大的雨。第一次覺得在電影院看電影是多麼有趣,也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一年後,我特意買了特呂弗所有電影的票,排隊、格瓦拉、黃牛、逃課,一天時間趕三場,累到虛脫但卻覺得很值。可能電影節對我而言,是一個最放鬆最自由的過程,盡管有時候看大悶片也不懂,敲字幕的對不上畫麵,甚至還打瞌睡,但實在很喜歡待在電影院裏。

後半年我就要離開上海到外地上學了,也不知是否還有機會過這麼充實的生活,但上海電影節對我來說,絕對是值得回憶的經曆。有時候,覺得看電影和旅行一樣,眼中所見的風景,便已讓人沉醉,無論結局如何。(本人非專業影迷,勿噴。)

這裏是戛納。隨著華語電影的壯大,戛納已經不再讓人望而卻步,誰有資格坐上遊艇?誰又是電影市場苦悶的片商?本期“戛納特刊”從明星的頭發絲開始梳理,一直延伸到大海邊(詳見本期電影、生活專題)。在戛納采訪期間,我們有幸采到了此前“教育記者”的薑文,又非常無奈地苦等了四小時,無緣見賈樟柯一麵。無論是何種結果,似乎戛納在一些方麵又從沒變過,紅毯、明星、文藝青年,這裏就是戛納。

我們的電影節。“第一次來戛納,沒有太多身處異國的陌生感,因為身邊的人都和你一樣,帶著同樣的目的從遠方趕來。當地人的生活節奏非常慢,但記者們卻嫌時間不夠用,因為有看不完的電影,跑不完的活動,訪不完的明星。由於孤軍作戰,采訪任務繁重,沒能多看幾部電影成了我這次戛納之行最大的遺憾。好在最終順利完成了報道,要特別感謝《大眾電影》整個團隊的支持,來自巴黎的攝影師汪洋,以及幫忙聯係采訪拍攝的劉敏老師和國內媒體同行們。”—本刊戛納特派記者 李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