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辦廣播

依靠群眾辦廣播是辦好人民廣播的基本方針和優良傳統。早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延安新華廣播電台恢複播音以後,就提出了“大家辦廣播”的口號,主張“人民大眾的號角,要人民大眾來鼓吹”。當時,延安電台不但注意依靠解放區的幹部、群眾辦廣播,而且多次號召國民黨統治區的民主人士和進步群眾為電台提供廣播稿件,反映收聽情況,對節目提出意見。延安電台的大門是向各界群眾敞開的,經常有各單位的領導人、各界知名人士、工農兵群眾和國民黨軍隊起義人員到電台廣播。

一九四八年四月,毛澤東主席在《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說:“我們的報紙也要靠大家來辦,靠全體人民群眾來辦,靠全黨來辦,而不能隻靠少數人關起門來辦。”辦報紙如此,辦廣播也如此。大家聽,大家辦,是人民廣播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人民廣播的性質和任務所決定的。幾十年來,中央電台和各地電台采取許多辦法堅持依靠群眾辦廣播,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加強通聯工作,廣開信息來源;二是加強聽眾工作,做好信息反饋。這兩個方麵的工作,恰似電台編輯部的兩個翅膀,以編輯部為主體,以通聯工作和聽眾工作為兩翼,形成一個活的機體,這樣,廣播宣傳就可以展翅飛翔了。

一、發展通訊員

廣播具有多種功能,節目繁多,宣傳麵廣,容量很大,單靠少數專業人員是不可能辦好的。把專業的新聞隊伍和業餘的群眾性通訊隊伍結合起來,是做好廣播工作的一個有效方法。多年來,各電台都努力充實和加強專業采訪隊伍,同時大力發展業餘通訊員隊伍,依靠群眾開發信息和知識的資源。根據各地電台的規定,通訊員一般有三項任務:寫廣播稿,組織收聽,反映情況。

各地電台發展通訊員的工作,受到各地黨委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一九五○年,廣西省人民政府(當時還沒有成立自治區)為建立廣播通訊組織對各專區、市、縣政府發出通知,要求各級政府、群眾團體、工礦企業、機關學校都要指定專人負責廣播通訊工作。同年十一月,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聯合發出關於加強廣播工作的指示,要求各部門“指定專人擔任廣播通訊員,有計劃地撰寫廣播稿件”。河北、山西、內蒙古等省、自治區的黨委和政府也曾先後發出過類似的指示。

五十年代初,地方電台首先在城市發展了一批通訊員。上海電台在一九五○年建台一周年的時候已經有通訊員1,110人,60%在工廠。湖南電台一九五一年開始在城市工礦企業中發展通訊員,一九五三年以後在縣以下機關和農村發展通訊員,一九五四年全省有廣播通訊員1,160人,一九五五年平均每月供稿1,400篇。

六十年代時,廣播通訊員隊伍有了比較大的發展。全國各地方電台普遍建立了通訊員隊伍,不僅數量增加,組織形式也有新的發展。例如,河北電台從一九六○年三月到十一月先後在全省63個縣普遍建立了業餘廣播編輯部;天津電台一九六○年在塘沽試點取得經驗以後,在全市21個區、縣建立了業餘廣播編輯部,共發展業餘編輯450人(包括業餘文藝編輯40人)。這些業餘編輯部一般由區、縣領導人負責,區、縣廣播站、報道組人員參加,還吸收了一些有關部門的人員,一個業餘編輯部大約有20—30人。為了發揮業餘編輯部的作用,天津電台開辟了《區、縣編排的節目》和《群眾文藝節目》,一九六○年三月到八月,共播出《區、縣編排的節目》150次,采用稿件520篇。

“文化大革命”期間,地方電台的通訊組織有的陷於自流,有的無形解體,有的雖然保留著通訊網的形式,但改變了人員成分,多數被派性組織掌握。

粉碎“四人幫”以後,各地電台恢複了通聯工作機構,整頓了通訊網,注意消除“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吸收了新鮮血液,使通訊員隊伍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例如,陝西電台采通部先後在陝北、陝南、關中三個地區召開了廣播通訊工作會議,對全省通訊網進行了整頓。到一九八三年底,全省重新登記的廣播通訊員有3,000多人。一九八三年陝西電台共收到通訊員來稿33,177件,采用6,304件,分別比整頓以前的一九七七年增加了一倍半和兩倍多。內蒙古電台的通訊員隊伍經過整頓發展更快,到一九八四年底,全自治區發展蒙古文、漢文通訊員共8,000多人,在全國電台中居第一位。其中寫蒙古文稿的有3,000多人,蒙古族人口中平均每800人就有1個廣播通訊員。

一九八四年,全國地方電台的通訊員大約有十幾萬人,形成了一支宣傳大軍,湧現出許多廣播宣傳積極分子和模範人物。上海電台的通訊員俞康福是一位小學教師,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七日聽到上海電台第一次廣播就同電台取得了聯係。三十多年來,他擔任過電台的收音員、通訊員、廣播之友,堅持為電台寫稿和反映情況,曾獲得上海電台廣播之友、通訊員一等獎。山東電台通訊員王象慶從一九六三年開始寫稿,二十多年堅持不懈,到一九八四年底,山東電台和其他新聞單位采用他的稿件共計860多篇,多次被山東電台評為模範通訊員。全國各地有千千萬萬個象俞康福、王象慶這樣的通訊員,幾十年如一日,不辭辛苦,努力寫作,為廣播宣傳立下了功勞。

各地電台在培養通訊員方麵做了不少工作。比如,經常給通訊員發報道提示,遇有重大宣傳任務發專題約稿計劃;約稿的時候,把最新的報道意圖告訴通訊員,根據通訊員所在地區、所在單位的具體情況提出具體要求;認真修改通訊員來稿或者和通訊員共同采寫,熱情幫助通訊員提高寫作能力;定期召開通訊員會議,交流寫稿和開展通訊工作的經驗;辦短期培訓班,針對通訊員稿件中存在的問題講授寫廣播稿的要求;運用評比的方法,定期公布通訊員來稿和采用情況,評選和表揚獎勵優秀通訊員等。

二、聘請特約撰稿人

聘請特約撰稿人,組織專門行業的通訊隊伍為各種專題節目服務,也是電台通聯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麵。各地方電台都辦了許多專題節目。這些專題節目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多方麵的知識,要求作者有一定的專業知識、理論修養和政策水平,有豐富的社會生活和實際工作的經驗,有比較好的文字表達能力,把深刻的道理和知識講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這些要求不僅一般通訊員難以達到,專業編輯人員在某些方麵也不能完全勝任。因此,許多廣播電台聘請了特約撰稿人,為各類專題節目寫稿。四川電台除了有2,000多名通訊員以外,還有一支300多人的不同專業的通訊隊伍,為理論節目和科技節目撰稿。遼寧電台的《健康之友》節目受聽眾歡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它擁有一支醫療衛生係統的特約寫作隊伍,他們撰寫的稿件占整個節目播出稿件70%以上。湖南電台一九七九年以來,聘請了82名文藝特約通訊員和顧問,為文藝節目提供了質量較好的作品,或者提出了改進節目的意見。雲南電台經過兩、三年努力,使全台每個專題節目都有30—40位特約撰稿人,包括專家、教授、研究員、工程師、農藝師、理論工作者、文藝工作者和黨政負責幹部等。他們積極為電台寫稿或者發表廣播講話,豐富了節目的內容,增強了節目的權威性。

各專業的特約寫作隊伍建立以後,廣播電台要經常和他們保持密切聯係,幫助他們提高對廣播宣傳的認識和寫作水平。雲南電台《科學與知識》節目的編輯同省科委、省科協和所屬各學會、研究所的撰稿人定期舉行聯席會議,研究有關科技宣傳問題。平時雙方主動聯係,互通情報。

三、加強社會協作

加強同社會各界的聯係和合作,調動各方麵專家、學者、作家、藝術家的積極性,借助社會力量辦好節目,是廣播電台通聯工作的又一個重要任務。在這方麵,各電台采取了許多好形式。一種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某些宣傳任務,廣播電台同有關部門聯合組成一個宣傳機構,共同組織領導有關這方麵的廣播宣傳工作。這種機構,有的叫“廣播委員會”,有的叫“廣播小組”。例如,一九五八年全國科協和中央廣播事業局聯合成立的“科學技術廣播委員會”,一九六一年中華醫學聯合會和中央廣播事業局共同組成的“醫學廣播委員會”,一九六四年農業部、全國科協、中央廣播事業局聯合成立的“農業科技廣播小組”等,這些機構對加強廣播宣傳起了積極的作用。上海、廣東、天津、武漢、沈陽等地方電台同當地有關部門合作建立的地方“醫學廣播委員會”,也加強了醫藥衛生方麵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