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有關部門和單位聯合舉辦廣播節目或廣播講座,係統地宣傳黨的政策,傳授科學知識,進行社會教育,也是廣播電台經常采用的一種社會合作形式。例如,一九五一年西南電台聯合西南民族事務委員會開辦了《藏語廣播節目》,藏文翻譯和播音員就是西南民委和班禪駐重慶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各電台和有關部門聯合舉辦廣播講座有比較長的曆史,一九四九年一月,北平新華廣播電台和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委會聯合舉辦的《自然科學知識講座》是全國第一個知識性廣播講座。三十多年來,從中央電台到地方電台都經常聯合有關部門舉辦各種廣播講座。

還有一種形式是電台編輯部就廣播宣傳中的某些問題向有關專家請教。例如,一九六一年中央電台少年兒童廣播編輯部邀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張天翼到電台指導,征求他對辦好少年兒童廣播的意見。再如,一九六六年中央電台特邀音樂界人士呂驥、李德倫等到電台一起審聽《國際歌》錄音。聽取專家們的意見,有助於提高廣播宣傳的質量。

四、開展社會活動

就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組織群眾在廣播中展開討論或舉辦征文活動,是依靠群眾辦廣播的又一種方式。它可以使更多的人得到在電台發表意見的機會,又能使群眾現身說法,通過自我教育,收到廣泛的社會效果。一九八二年,中央電台《民族大家庭》節目舉辦的《全國民族團結》征文,《祖國各地》節目舉辦的《我愛祖國山河美》遊記征文,《青年之友》節目舉辦的《大學生廣播演講比賽》,都比較成功。內蒙古電台為了配合一九八二年全自治區民族團結表彰大會的召開,舉辦了《民族團結》征文活動,開辟了《征文廣播專題節目》,共征得來稿900多篇,約有300萬字,從中選播了88篇。一九八三年,山西電台《青少年園地》節目舉辦的《我愛山西》征文活動,使青少年受到了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雲南電台從一九八三年五月到一九八四年一月底,在各類節目中選播《民族團結》征文322篇,聽眾來信反映:“聽了征文廣播,感到家鄉美,雲南更美。”一九八四年四月到九月,甘肅電台舉辦了《我愛家鄉、我愛甘肅》征文活動,共收到省內外來稿來信8,900多件,選播以後,又編輯出版了《獲獎征文選編》一書。安徽電台一九八二年在《對農村廣播》節目裏開展的《高考落榜之後怎麼辦》的廣播討論,涉及到農村知識青年的理想、情操、前途、命運等問題。600多封高考落榜青年的來信表明,他們急需社會的關心和幫助。為此,安徽電台決定把討論繼續深入下去,以《我為家鄉獻青春》作總題目,請農村青年們用自己的切身體驗對這場廣播討論作出總結。兩個半月電台收到來稿4,200多篇,選播了18組59篇。這些稿件的作者絕大多數是近幾年的高考落榜者,他們用通訊、故事、散文、書信等形式,以自己的親身經曆說明農村需要知識青年,自學也能成才,成為對人民有用的人,進而論證了人生的意義在於服務,在於獻身,在於創造,在於拚搏,抒發了立誌為家鄉獻青春的豪情。這次廣播討論觸動和撫慰了那些仍在徬徨的落榜者的心靈,他們來信說:“討論幫我找回了失去的靈魂。”

此外,有些電台圍繞節目內容開展了猜謎活動、智力競賽、時事測驗和評優活動等。浙江電台一九八三年九月舉辦了振興中華朗誦比賽,有2,000多人參加,為期40天,評出18名獲獎者,錄製了60分鍾的廣播節目,播出效果很好,受到省內外聽眾稱讚。廣東電台的《大眾生活》節目一九八一年舉辦了以移風易俗為主題的“廣州市第一次大型集體婚禮”,一九八三年舉辦了體現黨的溫暖的“廣州市孤兒春節大團年”活動,播出後都受到聽眾好評。開展這些社會活動,進一步密切了電台和聽眾的關係。

廣播宣傳是通過節目對聽眾發揮教育和鼓舞作用的。一個節目、一篇報道在聽眾中引起什麼反應,對實際工作有什麼影響,聽眾對廣播節目的采編、製作、播出有什麼意見,這些信息能不能及時返回到編輯部,對能不能辦好廣播關係很大。有位四川聽眾給中央電台寄信說:“不熟悉用戶需要的工廠,生產的產品就沒有市場;不和聽眾發生聯係的電台,就沒有聽眾。”所以,廣播電台應該加強聽眾工作,經常保持和聽眾聯係的渠道暢通無阻。

人民廣播開創以來,一直十分重視聽眾工作。全國解放以後,從中央電台到地方電台都相繼建立了聽眾工作管理製度。中央電台聽眾工作部一九八二年製訂了《中央台聽眾工作試行條例》,規定聽眾工作部是中央電台和聽眾聯係的總機構,負責統一管理和組織全台的聽眾工作;通過處理來信、接待來訪和聽眾調查,了解聽眾收聽廣播的情況,研究聽眾的思想動向和生活規律,聽取聽眾對廣播節目的意見、建議和要求,進一步密切和聽眾的關係。聽眾工作部在台內和各個編輯部門建立業務聯係,促進全台聽眾工作的開展,同時把聽眾的各種信息,經過整理、分析,及時提供電台領導和有關編輯部門作為組織和改進廣播宣傳的依據。聽眾工作部還擬定了《處理聽眾來信細則》,對拆信、收文、分轉、處理、彙報、複信、發信和檔案管理等都有明確和具體的要求。中央電台的聽眾工作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一套比較科學的管理製度。

地方電台的聽眾工作管理方法不盡一致。上海電台從建台之日起就設有聽眾管理機構,統一處理聽眾來信和負責聽眾聯絡工作。天津電台有一段時間沒有專設聽眾工作機構,由各節目編輯組分別負責自己的聽眾工作。山東電台的聽眾來信一直是由總編室管理的。

在建立和加強同聽眾的密切聯係方麵,各廣播電台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發展廣播之友和評播隊伍

五十年代初,各廣播電台都重點聯係了一批熱心的聽眾,作為自己的“耳目”和“參謀”。這批重點聯係的聽眾,有的叫“廣播之友”,有的叫“積極聽眾”,有的叫“業餘監聽員”。他們不僅經常給電台寫信反映自己收聽廣播的情況,還常常收集周圍聽眾對廣播的意見和要求向電台反映,成為電台編輯部聯係聽眾的橋梁。

中央電台一九五三年開始重點聯係“積極聽眾”,到一九八四年有“積極聽眾”400多人,每人每年來信少則幾封,多則幾十封,有的甚至上百封。中央電台按時給他們寄送節目時間表、廣播節目報和聽眾專用信箋。如果在某一時期要了解某些情況和問題,中央電台就先給“積極聽眾”寫信,提出要求,請他們注意收集。例如,一九八三年中央電台各編輯部開展廣播語言口語化活動,聽眾工作部就寫信給“積極聽眾”請他們配合,在收聽廣播的時候,注意廣播語言方麵的問題。“積極聽眾”們在一個多月時間提了上百條意見,有的不光找出了廣播語言不上口的毛病,而且分析了原因,幫助電台改進廣播語言。中央電台的“積極聽眾”——遼寧鞍鋼冷軋帶鋼廠老工人高占永二十多年來同中央電台保持著密切的聯係,一九八三年一年就寫信56封,不僅談自己收聽的感想,也反映周圍聽眾的意見,還經常提供當地的社會情況,供中央電台製定選題參考。不少“積極聽眾”和電台建立了感情,交了朋友。湖北建築工程學院教師張在元和中央電台建立聯係,十幾年來寫了幾百封信,對廣播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一九八二年他設計的“中國長江水晶宮”方案榮獲國際建築設計競賽佳作獎。消息廣播以後,聽眾工作部立即寫信向他表示祝賀。張在元在回信中說:“我在工作上取得一點成績,與中央台多年對我的關心和教育是分不開的。今後我將抓緊業餘時間,堅持收聽中央台節目,有什麼情況及時寫信給中央台。”

上海、天津、湖南等電台重點聯係的聽眾叫“廣播之友”。湖南電台發展“廣播之友”是從一九五二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動,一九八一年下半年恢複活動,還發展了一批新的“廣播之友”,頒發了“廣播之友”榮譽證書。到一九八三年底,湖南電台有“廣播之友”217人,分布在全省99個縣、市,活躍在各條戰線上。湖南電台給“廣播之友”提出的要求是:堅持連續地收聽一個或幾個節目,每月或每季度向電台至少反映一次收聽情況。這對於幫助湖南電台編輯部確定節目方針,明確報道思想,提高宣傳質量,起了重要的作用。

天津電台在發展“廣播之友”的基礎上,從一九七六年開始建立了評播隊伍。到一九八三年底,全市共建立評播組67個,有評播員320人。評播員的主要任務是評論廣播節目,一般包括5個方麵:1.節目的設置、布局是否合理?2.宣傳黨的政策是否得力?3.報道是否真實?4.節目宣傳效果如何?5.廣播語言、形式是否生動?天津電台的評播員除分布在本市工廠、農村、機關、部隊等基層單位外,河北、山東一些地方也有天津電台的評播員。他們堅持利用業餘時間聽廣播、評廣播,光是一九八三年就寫了評播信稿1,216篇,對廣播宣傳起了檢驗和監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