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三年十月三十日是土耳其國慶六十周年,土耳其語廣播在這一天舉辦了《中土友好》特別節目,播出了記者采訪上海十二歲小學生王晴的錄音報道。王晴曾在上海少年宮熱情接待過來華訪問的土耳其總統埃夫倫(K. Evren)。一九八三年四月埃夫倫總統特邀她參加了在安卡拉舉行的第五屆國際兒童聯歡節,讓她住在自己家裏,象爺爺般地關照她,介紹她同自己的外孫女阿依查(Aycha)結成了好朋友。王晴與埃夫倫總統一家的友誼在土耳其成了廣泛流傳的佳話。記者通過訪問小姑娘王晴的老師、少年宮的工作人員、她的父母和她本人,從各方麵生動地報道了她從土耳其作客歸來後的各種情況。節目中還有王晴對在土耳其這一段難忘經曆的回憶,她對埃夫倫總統一家、她的好朋友阿依查和土耳其人民的深深思念。最後,播放了王晴用土耳其語朗誦的一首獻給埃夫倫爺爺的小詩。這個節目播出後,土耳其總統辦公廳主任代表埃夫倫總統寫來了一封信,說總統全家在一起聽了這個節目的錄音,對北京電台在他們的國慶日播出這樣一個友好的節目非常高興和感動。
法語廣播在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七日中法建交二十周年前後連續舉辦了一周的特別節目,每次約30分鍾。節目中有胡耀邦總書記向法國人民作的熱情、親切的致詞;有大型錄音述評《中法建交二十周年回顧》,中間穿插了中國已故總理周恩來,還有鄧小平、趙紫陽等國家領導人和法國的曆屆總統戴高樂、蓬皮杜、德斯坦、密特朗有關中法關係的講話錄音片斷;有記者用法語作的采訪報道;還有訪問過法國的中國著名詩人艾青專為這個節目寫贈法國人民的新詩《巴黎,我心中的城!》、《向法蘭西致敬》。這個節目使聽眾對於兩國關係發展的良好進程和現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法國引起很大反響。法國的一些電台轉播了這個特別節目的一些內容。節目播出後,國際電台很快收到許多法國聽眾熱情洋溢的信。有一位聽眾在信中說:“親愛的朋友,我們多麼希望全體法國人都能聽到這充滿激情的節目!我把節目全錄了下來,給家裏人和朋友們聽!”
國際電台許多語言廣播都已經辦了十年以上,不少語言廣播都在開播紀念日舉辦特別節目。一九八二年英語廣播在慶祝開播三十五周年時播出了《回顧三十五年》的特別節目。它從介紹陝北台英語廣播第一篇新聞稿開始,列舉了英語節目報道過的一係列具有曆史意義的大事,使用了許多珍貴的錄音資料,其中有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講話錄音。節目裏插播了許多有時代特征的歌曲、音樂,還有英語部工作人員和一些老聽眾回顧彼此通過空中電波和書信來往結下的友情,暢談自己的感想和願望。最後,以三十五年前英語廣播中最早使用的開始曲《凱旋進行曲》結束。節目撥動了許多英語老聽眾的心弦,吸引了更多的新聽眾。美國、加拿大、新西蘭等地英語聽眾紛紛來信,讚揚這是一個“把現代中國和北京電台的曆史全麵交織起來”的“非常有意義的節目”。
一九八四年國慶期間,3,000名日本青年應胡耀邦總書記的邀請來中國參加中日青年友好聯歡活動,日語部派出8位記者隨行采訪。在這期間,日語廣播每天播出15分鍾《中日青年友好聯歡》特別節目,詳細報道了日本青年在中國期間豐富、有趣的活動。這個特別節目大量采用現場音響,8天中播出現場報道、錄音特寫、錄音報道等38個。不僅采錄和播出了胡耀邦、趙紫陽、鄧穎超等領導人會見日本青年時的講話錄音,還采訪了500多位日本青年和150多位中國有關人士,其中不少是在日本青年中有廣泛影響的電影演員、話劇演員、歌唱家、運動員等。聽眾反應熱烈,擴大了這次活動在日本人民中的影響。一位日本新聞工作者給國際電台寫信說:“在這次聯歡報道中,中國的日語廣播真正發揮了廣播的作用,即使不打滿分——一百分,也充分滿足了日本聽眾的要求。”
一九八四年,首都北京舉行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周年閱兵式和群眾遊行。國際電台用英語進行了連續兩小時的實況轉播。這次廣播不僅對國外播出,而且由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南京、昆明、福州等大城市台轉播,使在中國的外國人士也得以收聽。實況轉播以後,國際電台收到來自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聽眾的許多信件,熱情表示聽到這次廣播的無限歡快的心情。
這次實況轉播節目由青年記者吳曉鏞擔任主持人和主要編輯。在天安門上安排了兩位播音員,隨時報道他們目睹的活動場景,並加以必要的背景解說。那一個個雄壯歡樂的遊行場麵,通過生動的解說和現場音響從廣播裏不斷傳出。同時,在節目中的適當場合,插播了十幾段事先錄製的講話、訪問、討論會的片斷以及講解有關知識的錄音,講話的有政府部門負責人、作家、軍官、記者和外國友人等。這種安排使現場解說更加充實和增加了深度,幫助聽眾進一步了解中國三十五年來各方麵的成就,活躍了節目氣氛。這個節目時間雖然長,卻緊緊抓住了聽眾的心,榮獲第三屆全國優秀廣播節目創新獎。
這些節目概括地說都具有以下特點:
(一)內容、主題同對象地區關係密切,或是聽眾普遍感興趣的;
(二)涉及的事實和人物大部分是聽眾熟悉的,有感情的;
(三)形式、語言、音樂符合聽眾的心理、習慣和趣味;解說或對話自然、流暢,擺脫了播音腔;
(四)調動了錄音、實況音響等效果,現場感強;
(五)生活氣息比較濃,富於人情味。
辦好這種有特色的節目必須很好地了解自己的聽眾,熟悉對象國家和地區的社會情況,熟練地掌握所使用的外語,深入生活,善於學習中外同行的先進經驗。各個語言部(組)在這方麵都做出了一些成績。日語廣播、英語廣播等在聽眾中有較高的聲譽,這些部門有一些在長期廣播工作的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工作人員,象日語部的李順然、英語部的薑桂儂、張慶年等,他們大都曾在國外生活多年,擅長翻譯和編輯,善於思考和創新,有的並且能播音,是廣播業務的多麵手。在他們的主持下,節目辦得蒸蒸日上,很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