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電台:有聲有色,各放異彩(1 / 3)

國際電台:有聲有色,各放異彩

國際電台的38種外語廣播,從性質、任務、報道方針、所要報道的客觀事實來說,是共同的,因此,它有必要和可能實行統一的領導,使用一些內容相同的稿件,辦一些同種類的節目。國際電台的中心發稿部門就負責提供這類稿件和節目。各語言部(組)隻要選擇、翻譯、稍許加工,就可以播出。這樣做,人力也可以節約。此外,各語言部(組)還必須根據本語種的特殊需要,自己提出選題,進行采訪,組織一係列的具有特色的節目,才能豐富本語種的廣播,滿足各自聽眾的不同要求。既要有統一的安排,又要發揮各語言部(組)的主動性和獨創性,把各種語言廣播辦得有聲有色,各放異彩,這是國際電台實行的原則和努力的目標。

在對國外廣播初創時期,工作人員隻有幾十人,而且缺乏訓練和經驗,廣播語言也隻有很少幾種,播音時間全天總計隻有幾小時。當時工作比較簡單,各種語言廣播除語言不同外,其他方麵如節目內容、編排形式、播音方式等沒有明顯的區別。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國際交往越來越頻繁,對國外廣播的影響進一步擴大,語言部(組)的人力得到增強並有了一定的經驗,各語言部(組)發揮了積極性和創造性,下功夫辦好廣播,更好地為聽眾服務,這樣,節目麵貌就發生了變化,無論是思想性、藝術性或節目製作技巧都有顯著提高。八十年代以後,人們解放了思想,擺脫了“左”的束縛,這種變化表現得更加明顯。語言部(組)的作用發揮出來,和聽眾聯係更密切了,廣播的質量提高很快,廣播的效益大為增加,正在開創對國外廣播的新局麵。

對對象地區的各種情況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深入了解,密切聯係聽眾實際,是辦好對國外廣播的重要前提。國際電台各語言部(組)除了要了解中國的情況和政策以外,還要對廣播對象地區的社會、曆史、文化、語言、人民生活、風俗習慣以及和中國的關係等進行經常、細致的調查研究,不僅要了解基本情況,還要重視變化著的新情況,作為組織報道、改進廣播節目的參考。

各語言部(組)進行了多方麵的調查研究,包括收聽國外廣播,閱讀國內外報刊資料,陪同訪華外賓參觀,訪問專家學者,和研究機構保持聯係,出國訪問、學習,認真處理聽眾來信等。在國際電台工作的歸國華僑和外國專家,對開展調查研究工作,了解對象國家,給予了很大的幫助。通過聽眾來信了解聽眾對廣播的意見和要求,是一項經常的重要的工作。一些語言部(組)不定期地向聽眾發出調查信、調查表,征求聽眾的意見。如一九八三年,日語部向5,000名日本聽眾寄發了調查表,了解他們對中國哪些情況最感興趣,對改進北京日語廣播有什麼建議和要求。調查表收回以後,日語部作了認真、細致的研究和分析。他們了解到日本聽眾中青少年很多,喜愛業餘文化活動,於是開辦了適合青少年需要的《三S專欄》,即報道中國體育(Sport)、集郵(Stamp,郵票)、電影(Screen)等活動的節目,受到了歡迎。德語廣播的《每月廣播雜誌》節目就是在了解到聽眾的希望和收聽習慣之後設置的。

國際電台的廣播,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安排節目,按其語種的不同,每次播音一小時或半小時。在這樣短短的時間裏,不可能安排太多的節目,所以采取了綜合性結構。通常是先播新聞,接著是新聞分析或評論,然後是專題報道或定期播送的固定節目,最後是文藝節目。考慮到聽眾休息的習慣,一般周末或星期日文藝節目的時間比平日要長一些。每天播出多次的那些語言的廣播,在不同的播出時間可以安排不同的內容,但是新聞卻是每次必有的節目。總之,要在比較短的時間裏安排盡可能豐富的內容,並使它們之間盡量相互協調、主次得當。附錄中列有幾種語言廣播一九八四年的節目時間表,可見一斑。

各語言廣播一般都盡可能地安排在最便於聽眾收聽的時間播出。最佳收聽時間主要根據對象國家的社會狀況,聽眾的工作、休息及生活習慣和需要而定,有時候還要根據不同地區季節的變換作相應的調整。

為了使聽眾在每次廣播中能聽到更多的內容,國際電台擴大了新聞的報道麵,並盡量壓縮每條新聞的字數,以增加新聞的容量;注意增加一些題材新穎有趣、短小精練的專稿,豐富節目的花色品種;較多地采用現場報道、實況錄音、設立節目主持人等做法,使節目更具有廣播特色,適應聽眾的需要。

國際電台各語言部(組)根據對象國家的實際情況和聽眾的需要,設置了一些針對性很強的固定節目,如對日本廣播的《音樂與話題》節目,對伊斯蘭國家廣播的《中國穆斯林》節目,對亞、非、拉地區英語廣播的《第三世界在前進》節目,俄語廣播的《對漢學家廣播》節目,土耳其語廣播的《土耳其人眼裏的中國》節目,越南語廣播的《越南社會麵麵觀》節目,世界語廣播的《世界語在前進》節目,等等。這些節目采用聽眾喜聞樂聽的形式,報道或漫談聽眾所關心的事物,把中國和對象國家的人民緊密聯係起來,在聽眾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逢到重要的日子或有重大的活動,國際電台各語言部常圍繞著一個中心主題製作一係列多種形式的節目,再把它們組合、串聯成為大型的特別節目,使主題思想更突出,給聽眾更深刻的印象和更大的滿足。這種特別節目,沒有固定的格式,形式非常活潑。下麵舉一些比較有特色的節目為例。

一九八三年新年到來的時候,孟加拉語廣播舉辦的迎新年特別節目,給孟加拉國和印度講孟加拉語的聽眾送去了節日的歡樂。節目一開始,主持人代表電台工作人員向兩國聽眾親切地祝賀新年。接著,經他介紹,節目裏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為聽眾所熟悉的人的名字和聲音。有曾經在孟加拉國住了一年半、幫助他們訓練國家乒乓球隊和少年乒乓球隊而備受歡迎的中國教練員,有在那一年裏訪問過孟、印兩國的中國著名學者,有正在中國幫助工作的孟加拉語專家等。他們高興地向聽眾談了自己在對方國家愉快的經曆和同當地人民結下的深厚情誼。他們還在廣播中提到一連串熟人和朋友的名字,祝賀他們全家新年快樂。這次節目重播了中國東方歌舞團一九八二年在達卡訪問演出的實況錄音,插播了幾位中國歌唱演員唱的優美動聽的孟加拉民歌。最後,請不久前在孟加拉國放映時受到熱烈歡迎的中國電影《小花》中的女主角對聽眾祝福,並播放了這個電影的插曲。特別節目播出後,短短時間裏收到聽眾來信1,500多封,許多聽眾都要求重播這個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