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僑在祖國
對華僑廣播是對在國外的中國人的廣播。它所使用的語言是中國的漢語普通話和四種漢語方言。廣播的對象主要是遍布全球許多國家的華僑,中國在國外的公務人員、勞務出口人員、留學生、船上的海員以及外籍華人等也都是這項廣播的聽眾。這項廣播由國際電台的對華僑廣播部(簡稱華僑部)負責經辦。
華僑和外籍華人分布在世界的許多國家和地區,據估計,總數共約3,000萬人,其中90%居住在東南亞,其餘的散居在美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及其他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台灣、香港居民大量遷居美國,到八十年代,美國的華僑、華人總數激增到80多萬人。
海外華僑長期遠離祖國,念祖思鄉的感情十分強烈。在中國的現代曆史上,他們曾經為祖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過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以後,他們熱情關注著祖國的命運。祖國的國際地位的提高,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發展,以至在文化事業上和體育比賽中的每一項成就,都使他們歡欣鼓舞,激動不已。他們雖然遠在異國,對養育了他們的故鄉仍懷著無限的眷戀之情,對故鄉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感到親切。他們懷念祖國親人,關心家鄉建設,思戀鄉土風光,酷愛家鄉的音樂和戲曲。僑鄉一座普通橋梁的建成,一條普通公路的通車,都會打動他們的心。他們十分關懷祖國統一大業。由於他們和海峽兩岸的同胞都有聯係,所以能在促進祖國統一的事業中發揮特殊的作用。外籍華人也大都仍然保留著中國文化的影響,他們關心中國的發展,懷念在中國的親友,願意看到中國同其入籍國和平共處,並且為發展兩國友好關係作出自己的努力。
中國政府不主張有雙重國籍,鼓勵和支持華僑根據自願原則選擇居住國國籍。凡是取得居住國國籍的,就自動失去了中國國籍,成為居住國的公民。中國政府不幹預他們的事務,但他們仍然和中國人民保持著親戚關係。對於保留中國國籍的華僑,中國政府保護他們的正當權利和利益,要求他們遵守僑居國的法律,尊重當地人民的風俗習慣,同當地人民友好相處,為僑居國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貢獻,成為密切兩國人民友好關係的橋梁。對華僑廣播嚴格遵循這些基本立場。
華僑和華人的祖籍遍及全國各地,最多的是福建、廣東,其次是廣西。華僑社會中普遍使用漢語,除了普通話以外,主要是廣州話、客家話、潮州話和廈門話,其次是福州話和海南話。
新中國成立以前的一九四九年六月二十日,北平新華廣播電台已經創辦了廣州話、潮州話、廈門話廣播。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第二年,即一九五○年四月十日,中央廣播事業局為滿足華僑聽眾的需要,明確規定這3種方言和新開辦的客家話廣播都以東南亞的華僑為對象,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呼號。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又開辦了對華僑的普通話廣播。至此,對華僑廣播就有了5種語言,每天播音5小時。另外,一九五七年六月開辦過台山話廣播,後來在一九五九年九月停辦了。
最初開辦對華僑方言廣播的時候,有一批歸國華僑青年參加。他們都是懷著建設新中國的願望從海外回國求學的,如陳葦、林揚、林鋼堅、郭瓏瓏、陳仲元等。為了工作的需要,他們熱情地投身於廣播事業,成為開辦對華僑廣播的骨幹,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十多年來,對華僑廣播不斷發展壯大,到一九八四年底,廣播的方向包括東南亞、南亞、南太平洋、西非、東南非地區和歐洲、美洲、每天播音24次,共21小時30分鍾。節目的構成基本上是:新聞、評論或其他專稿、固定節目和文藝節目。廣播的內容主要是闡述中國的對內、對外政策,介紹中國生產建設的進展、科學技術的成就、文教衛生事業及其他方麵的發展情況;報道國際上的大事,以及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交往;播送文藝節目,特別是華僑喜愛的僑鄉音樂、戲曲等。
華僑都是炎黃子孫,具有中華民族的共同特征和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他們夢寐以求的是祖國的統一,民族的複興,盼望著祖國早日興旺發達,同時又熱愛和平,希望僑居國和祖國友好相處。他們對古老的祖國比較熟悉,對新中國比較陌生。他們關心著祖國的一切,特別是故鄉的情況。為此,對華僑廣播從開辦以來,廣泛報道了祖國經濟、文化等各方麵建設的發展和所取得的成績,特別注意報道僑鄉地區的建設成就和麵貌的變化。在報道中國一般人民生活的同時,更多報道歸僑、僑眷為國家和社會作出的貢獻和他們的生活情況。介紹和解釋中國對內、對外各項政策以及僑務政策的內容和落實情況。
對華僑廣播開辦以來,一直受到國家僑務部門和華僑界領袖的重視和支持。他們及時向電台提供情況和信息,積極提出改進廣播節目的意見和建議,並通過廣播對僑胞發表講話。從一九五二年起,除了“文化大革命”期間被迫中斷之外,每年的元旦或春節,曆屆中央僑務部門領導人何香凝、廖承誌、葉飛、廖暉等都在電台發表過講話,向海外僑胞祝賀節日。著名的華僑領袖陳嘉庚和僑界知名人士司徒美堂、莊希泉、張國基等也都曾應邀向僑胞們作了廣播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