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地方電台三十多年的曆史,成績是很大的,道路是曲折的,經驗教訓是很多的,下麵隻談其中最主要的兩點。
一、正確處理各方麵的關係是辦好地方電台的重要途徑
根據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的方針,三十多年來初步建成了全國範圍的廣播係統,使中央廣播和地方廣播、無線廣播和有線廣播結成全國廣播宣傳網。
地方廣播電台是在當地黨委領導下的地方性新聞宣傳機關,是全國廣播宣傳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地方廣播應當從全局出發,考慮上下左右的各種關係,形成上下呼應的宣傳體製,發揮地方廣播電台的最大效能。在這個係統中,地方電台(主要指省級電台)的縱向關係是上對中央電台,下對地、市、縣台(站);它的橫向關係主要在於省、自治區、直轄市兄弟電台之間;它的邊緣關係是地方報社、通訊社、出版社和各種文藝團體等。經驗表明,正確處理這諸多方麵的關係是辦好地方電台的重要途徑。
從縱的方麵來講,地方電台對上要承擔轉播中央電台重要節目的任務,並作為中央電台的集體記者經常向它提供稿件,反映情況,或者按照規定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電台辦的節目送中央電台向全國廣播。對下則是通過自己舉辦的本地聯播節目把本省、本區各廣播電台(站)串聯起來,並發展他們作為自己的集體記者的作用,編發他們提供的稿件和節目。在這個係統中,地方電台作為一個中間環節,發揮上下呼應和串聯的作用。強調地方電台聯播或轉播中央電台的節目,對於在我們這樣一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實現國家統一、增進民族團結、同中央保持一致,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自從一九五○年四月一日中央廣播事業局發出《關於各地人民廣播電台聯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節目的規定》以後,各地電台都把轉播中央電台的節目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多年來,中央電台的《新聞報摘》、《全國聯播》等節目已經成為地方電台節目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橫的方麵來講,就是要求正確處理地方電台之間的相互關係,加強兄弟電台之間的交流和協作。近幾年來,地方電台打破了多年閉關自守的局麵,省、自治區、直轄市電台之間的橫向聯係日趨廣泛。除了過去已有的各台定期交換文藝節目等合作形式以外,又發展了一些新的協作形式。
(一)開經驗交流會。由一兩個地方電台發起的地區性或全國性的業務經驗交流活動,一經發起,往往形成一種經常性的活動。如一九八一年九月,安徽和江蘇兩電台發起的華東六省一市電台新聞節目情況交流會在黃山舉行,研究了“自己走路”問題,以後便形成經常的製度。再如一九八一年在杭州召開的全國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電台理論廣播座談會,已經發展成為廣播理論界的年會,經常參加活動的有浙江、江蘇、山東、上海、福建、安徽、江西、吉林、內蒙古、天津等電台的理論組。
(二)建立協作關係。一些地方電台本著自願互利的原則,建立了單項或多項的協作關係。例如,天津電台和同天津市有經濟技術協作關係的華北、西北、東北地區以及湖北、山東等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交換新聞稿件和節目的關係。為了提高記者的采訪寫作水平,湖北、山東、四川、廣東、黑龍江等電台創辦了東西南北中五省廣播記者協作會,一九八○年以來多次開展了協作、交流活動。
(三)聯合舉辦節目。為了集中地方電台的智力,擴大宣傳的範圍,一些地方電台聯合舉辦了廣播節目,以彙各地之精華。例如,雲南電台會同四川、貴州、寧夏、陝西、甘肅等電台聯合舉辦了《中國曆代文學名篇欣賞》節目,以滿足這些地方的青年渴求文學知識的需要;陝西、遼寧、江蘇、廣東、湖南、湖北、雲南、貴州、四川、新疆、寧夏、上海、天津等電台,從一九八四年元旦起,聯合舉辦了《祝您健康》廣告節目,專門向各地聽眾介紹醫藥產品。
地方電台之間的聯係和合作僅僅是開始,範圍也有限。進一步加強地方電台之間的橫向聯係,普遍發展這種合作關係,會使整個廣播係統的宣傳更加充滿活力。
廣播係統的邊緣關係是廣播電台與其他新聞單位和出版、文化等單位之間的關係。這些單位都屬知識密集的部門,它們本身就是進行信息和知識的傳播、儲存、加工、生產、服務的。借助他們的力量,形成互相協作的關係,對於辦好地方電台的節目有重要意義。為此,許多地方電台都擴大了報紙摘要的範圍,如吉林電台的本省《報摘》節目,從隻摘省一級報刊內容逐漸擴大到全省地、市、州、縣各級報紙和雜誌,努力把這個節目辦成全省的“消息總彙”。還有一些地方電台的這類節目,把取材範圍由本地擴大到全國。例如浙江電台的《經濟信息》節目,不僅重視同省內經濟報刊的協作,而且同全國七、八家經濟報刊建立業務聯係,擴大了經濟信息的來源。上海電台的《報刊文選》節目是全國報刊的集錦,經常編選的中央和省級報紙有90多家、刊物120多種,介紹中國和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麵的新信息和新觀點,為聽眾了解全國報刊開了一個窗口。地方電台注重發展和報紙、雜誌等有關方麵的協作,廣開知識和信息的來源,以我為主,兼收並蓄,加工改造,為我所用,是“開門辦廣播”的曆史經驗在新時期的具體運用,也是地方電台滿足聽眾多層次、多方麵需要的一條重要渠道。
二、充分發揮地方特點和優勢是辦好地方電台的關鍵
中國曆史悠久,幅員遼闊,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很不平衡,各地情況殊異,地方電台要從各自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發揮地方特點,辦出風格不同、各有千秋的節目。
對中央電台來說,地方電台的特點表現為它的地方性,對於兄弟電台來說,又表現為各自的特殊性。所謂地方特點,主要指的是該地方的地理、自然資源特點和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發展的曆史及現狀。地方電台的特點就是這些地方特點在廣播宣傳中的集中反映。另外,地方電台還要根據地方黨委和政府的要求完成宣傳任務,根據當地聽眾多方麵的需要編排節目。在完成宣傳任務、滿足群眾要求的工作過程中,辦出有社會影響的優秀節目。經驗證明,在廣播宣傳中注意發揮各自的特點,地方電台或某些節目就可以顯示出獨家優勢和獨特風格。
本地新聞性節目是地方電台的主體。聯係本地實際情況宣傳當地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反映當地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他們的意見、要求,是地方電台宣傳的主要任務,也是地方電台有別於中央電台的重要標誌。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許多地方電台提高了對新聞節目重要性的認識。扭轉了重專題節目、輕新聞節目的傾向,把辦好本地新聞作為主攻方向,把新聞改革作為地方電台改革的重點。地方電台從來都十分重視對當地重要典型的宣傳。不少電台把宣傳一個典型作為一次宣傳戰役來組織,要求在當地做到家喻戶曉。經過地方電台的宣傳,一些地方性的典型發展為全國性典型。地方電台的優勢就在於它接近實際,接近基層,接近群眾,宣傳的內容可親可信,易於為群眾所接受。發揮地方電台的特點和優勢,就是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從當地群眾的需要出發,使節目內容切合實際,做到有的放矢。
各地的名山大川、英雄人物、曆史掌故、建設成就等,是地方電台對聽眾進行愛國主義和共產主義教育的寶貴源泉。為了發掘這些精神財富,許多地方電台都辦了相應的節目,如廣東電台有《大眾生活》和《文化生活》,河北和安徽電台有《文化與生活》,新疆電台有《天山南北》,內蒙古電台有《今日內蒙古》,此外,還有《雲南各地》、《四川各地》、《湖南各地》、《寧夏各地》、《廣西各地》、《浙江各地》、《江西各地》、《福建各地》、《今日山東》等節目。這些兼有新聞性、知識性、教育性的節目,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這些節目,是各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充滿著思想性和時代氣息。寓教育於欣賞、娛樂之中,含而不露,情通理合,正在形成各地方電台自己的獨特風格。
地處祖國西南邊疆的雲南和西藏電台,從當地的特殊情況出發,舉辦了《對雲南境外僑胞廣播》和《對國外的藏族同胞廣播》,都收到了比較好的宣傳效果。
地方電台的知識性廣播也要注意地方特點,使聽眾聽來既親切又適用。例如浙江省農作物品種繁多,水陸資源豐富,但是缺煤少電,能源不足。浙江電台的《科學園地節目》就把培養作物新品種、開發新能源作為宣傳的重要課題。四川電台的《知識廳》節目,從四川經濟建設的實際需要出發,從激發人們熱愛家鄉的情感出發,先後撰寫、播出了《四川的名山和資源》、《四川的河流和水能資源》、《四川的水生經濟動物》、《天府風雲》、《四川史話》以及有關珍稀動物和珍稀植物的專稿和講座。這些內容針對性很強,對於四川人來說,家鄉味濃、親近感強。它寓教育於知識之中,既能給人們以科學知識,為生產、生活服務,又能使聽眾通過了解四川的大好河山和自然資源,煥發起建設“天府之國”的熱忱,陶冶愛國主義的情操。
文藝廣播有它的共性和個性。個性就是它的地方特點。各地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形成了共同的地域環境、經濟生活、社會習俗、民族風格和語言等特點,並且在此基礎上創造了與眾不同的文化藝術,形成了各自的欣賞習慣。河北人對評劇、河南人對豫劇、陝西人對秦腔、雲南人對花燈戲、江浙一帶的群眾對越劇的偏愛,江淮地區老百姓對黃梅戲的欣賞,都懷有一種特殊深厚的鄉情。山東人所以偏愛山東文藝,是因為它有樸實、粗獷、幽默的特點,如山東呂劇、山東梆子、山東快書、山東琴書等,都是植根於群眾喜愛的土壤之中的。發揮地方特點,經常選播本地文藝節目,聽眾就感到格外親切。吉林省農村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吉林文藝有三寶:吉劇、二人轉、朝鮮歌舞好”。吉林電台要辦好文藝廣播,必須考慮當地群眾的這種特殊愛好,滿足他們的特殊要求。地方電台的文藝廣播要注意地方特色,但也不能做過了頭,還要注意共性。如果陝西電台總唱“碗碗腔”,吉林電台老播“二人轉”,聽眾也會感到貧乏、單調、老一套!因此,地方電台的文藝廣播應具有多樣性,既要強調地方特色,又不能忽略了“彙天下之精華”。
新聞性節目
新聞性節目是由各種新聞體裁(消息、評論、通訊、新聞特寫、錄音報道、現場報道、實況轉播、實況錄音剪輯、與當前形勢和新聞事件關係密切的廣播講話等)組成的。它包括各種新聞節目、評論節目、新聞性專題節目和綜合節目。新聞性節目的任務是宣傳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報道國內外大事,宣傳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和傳播各種信息。
在廣播電台的新聞性、教育性、文藝性、服務性四大類節目中,新聞性節目是主體和骨幹。回顧人民廣播事業的發展史,新聞性節目在廣播中的主體地位是一貫的、明顯的。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十分艱難的情況下創辦廣播電台,目的就是要衝破敵偽和國民黨當局的封鎖,向各抗日根據地的軍民,向國民黨統治區和淪陷區的人民和愛國的國民黨軍政人員提供真實的信息,讓他們“聽到人民大眾的呼聲”、“知道民主中國——解放區的情況”、“了解國際國內時局的動向”。延安新華廣播電台和解放區各新華廣播電台舉辦的節目,絕大部分是新聞性節目,如新聞、評論、國內外輿論、綜合報道、時事講話、通訊、記錄新聞等。
新中國成立不久,政務院新聞總署於一九五○年四月為人民廣播電台規定的三項任務中,第一項就是“發布新聞,傳達政令”。一九五二年,梅益在第一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忽視新聞性節目的重要性就是“丟棄廣播的特點”。一九五六年,他在第四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新聞性節目是廣播電台的“主要節目”。在一九六四年的第八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上,他又對怎樣辦好新聞性節目提出了係統的改進意見。一九八○年,張香山在第十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廣播電台要努力辦好新聞性節目。一九八三年,吳冷西在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上進一步提出,“新聞性節目是廣播電視宣傳的骨幹”,要“從新聞改革入手,來帶動其他各種節目和其他相應的各項工作的改革”。
三十多年來,中國廣播電台的新聞性節目有了很大發展。一九八四年,全國廣播電台自辦的新聞性節目在自辦節目的時間中占10.4%。
新聞用事實說話,同形勢結合最緊密,反映現實最快、最直接。新聞節目是各行各業的幹部和群眾普遍關心和愛聽的節目。新聞節目辦得好壞,決定著廣播的成敗。
一、必須真實,力求快速
人民廣播的新聞,一開始就抓了“真”、“快”兩個字,特別是“真”字。延安新聞廣播的優良傳統的基本點就是:堅持無產階級新聞學的黨性原則和真實性原則。延安新聞廣播在各解放區、國民黨統治區和淪陷區人民中享有很高的信譽,根本的原因是它講的是真理,是真事。許多青年學生聽了延安的新聞廣播,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紛紛投奔革命聖地延安和其他解放區。一些起義和投誠的國民黨軍官,往往是由於經常收聽延安的新聞廣播,判明了戰場的形勢才下定決心棄暗投明。國民黨軍隊係統的一些電台人員常常利用工作之便,既收聽國民黨中央廣播電台的新聞,又暗中收聽解放區新華廣播電台的新聞。寧夏國民黨第128軍電台台長保存了這樣一些對比鮮明的記錄:
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九日
國民黨中央台廣播:“鄭洞國將軍率領全體將士死守長春中央銀行大樓,彈盡糧絕,忠烈殉國。”
新華台廣播:“長春守敵國民黨長春最高指揮官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率領國民黨軍第一兵團直屬部隊和新七軍全體官兵放下武器向我人民解放軍投降。”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國民黨中央台廣播:“張家口方麵國軍經過激烈戰鬥主動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