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聲音響遍祖國的每一個角落(4)(3 / 3)

《體育節目》十分重視報道群眾性體育活動。一九六○年,《體育節目》播出錄音報道《人民鐵路為人民》,介紹浦口至沈陽的列車組織旅客在站台上做廣播體操,引起國內外人士的興趣和有關部門的重視。江蘇省海安縣北淩公社是堅持開展體育活動二十多年的全國先進典型。在各新聞單位中,中央電台的《體育節目》在一九七二年率先報道了這個公社開展體育活動的情況。十年以後,《體育節目》在一九八二年播出了記者重訪這個公社的報道,反映中國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以後出現的大好形勢,為開展農村體育活動展示了新的前景。

每當國內外舉辦重大體育活動時,《體育節目》都力爭派記者前往采編有廣播特點的報道。三十多年來,他們對四年一次的全國運動會、全軍運動會都進行了大規模的報道,重點報道了亞洲運動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奧林匹克運動會等綜合性的國際運動會。對一些國際性的單項比賽,如乒乓球、女子排球、羽毛球、足球等世界杯比賽、世界錦標賽都大量進行報道。近三十年來,中央電台體育記者的足跡遍及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到過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采訪了一係列有中國運動員參加的重大國際比賽,或應邀進行考察、訪問。

中央電台的體育報道,受到體育界、新聞界的好評。一九八三年,中央電台體育組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集體。

三、體育比賽的實況轉播

聽眾非常歡迎體育比賽的實況轉播,它以和比賽同步的速度向聽眾報道體育運動的新成績、新水平、新技術;以生動逼真的精彩解說,宣傳中國體育健兒為祖國榮譽頑強拚搏、奮勇進取、不斷攀高峰的革命精神,向聽眾進行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集體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教育。

新中國第一次體育比賽的實況轉播是在一九五一年,這年二月,蘇聯男子籃球隊到上海訪問。當時的比賽球場隻能容納3,000人,許多聽眾打電話給上海電台,要求象轉播國慶遊行實況和文藝演出實況那樣轉播這場籃球比賽。為了滿足聽眾的要求,上海電台決定由播音員張之和電影演員陳述合作進行一次嚐試,收到了出乎預料的好效果。聽眾熱情地寫信告訴電台:聽清楚了比賽的情況,及時了解到比賽的勝負,感受到了場上比賽的氣氛,而且很有興趣地一直收聽到比賽結束。

一九五一年五月,新中國在北京舉行第一次全國性體育比賽——全國籃排球比賽大會。中央電台約請張之擔任解說員,這是中央電台第一次廣播體育比賽的實況。一九五二年八月,波蘭男子籃球隊在北京同中國“八一”男子籃球隊比賽,中央電台轉播了比賽實況,這是中央電台第一次廣播國際球類比賽。一九五五年夏天,中國體育代表團去波蘭首都華沙參加青年友誼運動會,中央電台廣播了開幕式上舉行的中波兩國青年足球隊的友誼比賽,這是中央電台第一次從國外向國內廣播體育比賽的實況錄音。當時沒有衛星傳送技術,是通過飛機把錄音送回國內播放的。一九六一年,第二十六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北京舉行,這是在中國第一次舉行世界性體育比賽,中央電台廣播了9場比賽實況。張之於一九五三年調任中央電台體育記者,“文化大革命”以前,上述幾次有曆史意義的體育比賽的實況轉播都是由他解說的。

七十年代以後,中央電台的體育記者宋世雄比較多地擔任了體育比賽的實況轉播解說員。一九七八年十一月,第八屆亞洲運動會在泰國首都曼穀舉行,這是中央電台第一次從國外通過衛星直接向國內轉播體育比賽實況。一九八一年在日本舉行的世界杯排球賽,一九八二年在秘魯舉行的世界排球錦標賽,一九八四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二十三屆奧運會,中國女排接連三次奪得冠軍,這些比賽的實況都是宋世雄解說的。

從一九五一年到一九八四年,中央電台轉播的體育比賽實況總計有700多場,擔任過解說員的共有5位體育記者。

中央電台的體育比賽實況轉播有力地推動了全國的群眾性體育活動;群眾性體育活動的蓬勃發展又推動了各地電台的體育報道,北京、上海、天津、廣東、吉林、黑龍江、遼寧、山東、江蘇、江西等省、市電台都經常轉播各種體育比賽實況。廣東電台轉播象棋比賽時,象棋愛好者在街頭燈下擺開棋盤,邊聽邊跟著廣播裏的解說走棋。香港也有很多聽眾收聽象棋比賽實況。黑龍江電台轉播的冰球比賽實況,給嚴寒的哈爾濱市增添了熱烈的氣氛。一九六四年五月十三日,全國籃球甲級聯賽最後一場決賽在吉林省長春市體育館舉行。比賽前三天,5,000張門票已經銷售一空。比賽的當天晚上,體育館前擠滿了幾千名沒有門票的球迷。比賽開始了,體育館門前的廣播喇叭傳出了吉林電台記者廣播的比賽實況,人群頓時安靜下來,圍坐在一起,秩序井然,興致勃勃地收聽廣播,一直到深夜。散場時,許多群眾等候在體育館門前,向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和電台的體育記者鼓掌表示感謝。地方電台擔任過體育比賽實況轉播解說員的記者和播音員有近20人。黑龍江電台的體育記者石洪、北京電台的體育記者趙世良、廣東電台的體育記者偏振中、天津電台的體育記者蔣群、遼寧電台的體育記者房明震解說的球賽實況都不下幾十場。上海電台的體育記者沈木蘭是中國第一個女的體育比賽實況廣播員。她的聲音清晰,富於激情,在六十年代很受上海聽眾歡迎。一些電台還請體育部門的同誌擔任球賽實況廣播解說員。

體育比賽實況轉播扣人心弦。一九五七年六月二日,中央電台轉播了中國和印度尼西亞足球隊為參加世界足球錦標賽而舉行的第二場預選賽。這場比賽,中國隊以4∶3得勝。比賽結束,中央電台收到400多封聽眾來信,有些信有幾十人簽名。解放軍某部的海防戰士在信中說:“我們聚精會神地聽著,……在球賽進行中,我們的餃子熟了,可是大家都不吃,……最後我們勝利了,我們高興地跳呀、喊呀,用最響亮的聲音把勝利的消息傳到四麵八方。”在第二十六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團體決賽中,徐寅生和日本主力隊員星野展彌的比賽十分緊張,又富有戲劇性。徐寅生先輸一局,但他泰然自若。雙方打成一平以後,徐寅生打得更有章法。當他發動猛攻的時候,星野連放上旋高球,徐寅生每打一板,場上便是一陣喝采。解說員張之不禁數了起來:“徐寅生跳起抽第五板,星野退到板障邊回高球,徐寅生換角度扣第六板,星野跑到角上接了回來!……”結果徐寅生以十二大板力挫星野,場上出現了高潮,收音機前也出現了高潮。這段廣播給聽眾的印象很深,若幹年後人們還常常談起徐寅生的“十二大板”。

體育比賽的實況轉播能鼓舞人們的愛國熱情,激勵人們克服困難,發奮圖強,力爭上遊。中央電台廣播二十六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以後,短期內收到國內外近5,000封信件和電報。不少聽眾親自把賀信和禮物送到電台,要求轉給乒乓球選手。中央電台把聽眾來信、來電和禮品送到中國乒乓球代表團駐地舉辦了展覽會,代表團的領導、教練和運動員參觀展覽會以後受到很大鼓舞。一些華僑聽眾在信中說,我們都為有這樣的祖國而感到自豪。一九八一年春天,中國男排在香港和南朝鮮隊比賽,經過頑強奮戰,以3∶2反敗為勝。深夜23點,聽眾從廣播中聽到中國男排勝利的消息,許多大城市的學生當晚舉行了慶祝活動。北京大學的學生呼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女排三次奪得冠軍,億萬人民聚精會神堅持收聽實況轉播;商店裏的售貨員和顧客帶著半導體收音機邊收聽邊交談;電影院裏,有些球迷一邊看電影一邊用耳機收聽廣播。廣播裏剛一傳出奪冠消息,全國許多地方立即鞭炮齊鳴。女排健兒的拚搏精神給予全國人民巨大鼓舞,體育廣播為激發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情做出了貢獻。

國際體育比賽關係國家的榮譽,比賽的實況轉播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在歡迎中國體育代表團從洛杉磯二十三屆奧運會凱旋的宴會上,趙紫陽總理對女排隊長張蓉芳說:“中美女排決賽那天,我正在火車上,有的同誌讓我睡午覺,我惦記著你們的比賽,哪能睡得著?我打開收音機的時候,你們第一局比賽已經贏了,我聽了第二、第三局比賽的實況廣播,當聽到你們三比零贏了的時候,我們都很高興。”張蓉芳笑著說:“您工作那麼忙,還惦記著我們。”鄧穎超同誌說:“這正是我國一句老話說的,兒行千裏母擔憂阿!”

三十多年來,體育比賽實況轉播的項目有: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手球、體操、武術、舉重、摩托車、遊泳、跳水、水球、冰球、田徑、象棋、橋牌等幾十種。轉播的場次以千計。

一九八三年,中央電台在體育比賽實況轉播方麵又進行了新的嚐試。三月二十一日,他們在同一天晚上交插轉播在哈爾濱舉行的第五屆冬季運動會的冰球決賽和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同朝鮮的一場籃球比賽,受到了聽眾的歡迎。九月,在上海舉行第五屆全國運動會的時候,中央電台轉播了7場球賽實況,把三十多年來一直采用的一個人解說改為兩個人解說,其中一人以敘述為主,一人以評論為主,聽眾頓感耳目一新。中央電台還邀請了國家女排教練袁偉民、足球宿將徐福生、國家乒乓球隊教練周蘭蓀、北京體育學院教授於鋼分別擔任女排、足球、乒乓球、籃球決賽的評論員。解說員的敘述和行家的評論相得益彰,加強了體育廣播的深度和效果。

三十多年來,中央電台和各地方電台轉播了大量的體育比賽實況,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第一,體育比賽的實況轉播和國慶遊行、重要會議的實況轉播一樣,屬於新聞性報道,必須遵循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比賽解說不能事先寫好廣播稿,比賽進行前要深入采訪,掌握大量的背景材料;比賽中要認真觀察,看清楚了再說,絕對不能在話筒前信口開河。

第二,擔任解說的體育記者要“做聽眾的眼睛”。體育比賽是給觀眾看的,體育比賽的實況轉播是給聽眾聽的,要吸引聽眾興致勃勃地在收音機旁收聽一兩個小時,象完全看見比賽一樣,需要有一定的語言藝術技巧,善於運用各種形象化的比喻,通過生動的描繪,啟發、活躍聽眾的想象力,在腦子裏形成立體畫麵。解說要有張有弛,掌握好現場情緒的節奏。

第三,要加強對比賽情況的分析和評論,夾敘夾議,努力提高思想性和指導性。比賽的解說要處理好友誼、團結和勝負之間的關係。在國際比賽中,解說既要鼓舞聽眾的愛國熱情,又要防止助長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把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緊密地結合起來。解說要有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著力宣傳運動員們高尚的體育道德和優良作風。

第四,要下大力氣在內容上、形式上不斷創新,切忌搞幾十年“一貫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