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聲音響遍祖國的每一個角落(4)(2 / 3)

中國是擁有10億人口的大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影響越來越大。向人民宣傳我國的外交路線和方針、政策,闡述我國政府對國際形勢、重大國際事件的立場、觀點,報道國際動態,介紹世界各國情況,普及國際知識,進行國際主義教育,是人民廣播電台的重要任務。做好這項工作,有助於人民認識世界,了解自己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責任,為世界和平和進步事業作出貢獻。

早在四十年代,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為數不多的廣播節目中就有《國際新聞和述評》節目。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央電台和一些地方電台辦了《國際新聞》、《國內外要聞》、《國際新聞和評論》、《國際時事》、《國際述評》、《國際論壇》、《國際生活》、《國際知識》、《世界知識》、《世界見聞》、《世界各地》等節目。上海電台的《國際時事》節目創辦於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一九八四年每天播出6次,每次10分鍾。

向國內人民報道和講解國際形勢,中央電台承擔了比較重的任務。中央電台的《國際新聞》、《國際時事》和《世界各地》節目是全國人民了解國際形勢、國外情況和我國外交政策的重要渠道之一。一九六四年,中央電台向69個省、市電台調查,有49個電台轉播《國際時事》節目,僅次於《全國聯播》和《新聞報摘》兩個節目。到一九八四年,仍有一些地方電台轉播中央電台的《國際新聞》和《國際時事》節目。

中央電台的國際專業編輯在長期的業務實踐中摸索有廣播特點的宣傳方法,走出了自己的路,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第一,《國際新聞》和《國際時事》相互配合。

中央電台每天早晚有《國際新聞》節目,《全國聯播》和《新聞報摘》節目裏有一定比例的國際新聞,中午、傍晚的《新聞節目》裏有“國際要聞簡訊”,聽眾能及時了解國際上發生的重要情況。

《國際時事》節目經常對重要國際事件的發展狀況和各方麵的反應作綜合報道,同時設有《國際一周》,固定在周末向聽眾綜合報道一周國際大事,幫助聽眾回顧近期國際時事。聽眾非常歡迎《國際新聞》和《國際時事》兩個節目相互配合,消息和綜合報道相互配合的報道安排。

第二,通俗講解國際問題。

早在五十年代初,中央電台的《國際時事》節目就經常通俗講解或綜合評述國際問題,這種做法受到中共中央宣傳部的表揚。經過多年的實踐,中央電台的國際問題綜述逐漸發展成聽眾比較熟悉的有廣播特點的時事述評。這種國際時事述評不同於報紙的社論、評論,它以述為主,夾敘夾議,有時還采用問答、男女播音員對播等多種方式,向聽眾講解某一國際事件的來龍去脈,同時闡述中國的觀點、態度,使聽眾既了解了國際形勢,又了解了我國的外交政策。聽眾喜歡聽電台的國際時事述評,認為它深入淺出,容易理解。

有些國際問題比較複雜,涉及的麵很廣,在一次節目裏很難講解清楚,中央電台就列出專題連續講解。一九八三年,《國際時事》節目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分17次,從各個方麵講解了資本主義國家戰後發生的最深刻的一次經濟危機的情況及其影響。許多聽眾寫信給電台說,聽了這次專題連續講解,對資本主義製度的本質和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有了進一步了解。河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一位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在信中說:過去,有些同學討論社會主義好還是資本主義好,有不少模糊認識,專題連續講解用令人信服的事實和道理澄清了一部分青年亟需解決的認識問題。

第三,加強國際評論。

中央電台是國家電台,對重大國際問題應當表明白己的態度。五十年代初,中央電台自己撰寫過國際評論,也邀請外交戰線的一些負責人和社會知名人士撰寫國際評論。但是,電台的國際評論時有時無,未能形成係統的輿論。

在新聞改革中,中央電台把加強評論工作提到日程上來。《全國聯播》和《新聞報摘》節目裏的國際評論有所發展,但是數量不多,質量也不夠高,還需要努力加強。

一九八○年五月五日,南斯拉夫人民偉大的領袖鐵托逝世。中央電台廣播了消息,同時發表了本台評論《悼念鐵托同誌》。這是中國國家電台對這位有世界影響的領袖人物的悼念。文章感情真摯、深沉,語言凝煉、莊重,這是中央電台在新聞改革中撰寫的一篇比較好的國際評論。往後,圍繞中外關係中大家關注的問題,比如國家領導人的重要出訪,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的簽署等,中央電台都及時撰寫評論,向國內外聽眾闡述我國的對外方針。對於重要國際事件,如蘇聯入侵阿富汗、越南入侵柬埔寨、兩伊戰爭等,中央電台都撰寫評論,闡述了我國的基本立場和觀點。

第四,設立《國際問題信箱》,直接為聽眾服務。

中央電台五十年代就在《國際時事》或《國際生活》節目裏設立過《國際問題信箱》欄目。從一九八三年元旦開始,《國際問題信箱》固定在每星期日廣播,到一九八四年底已舉辦了100多次,收到聽眾來信上千封,回答了近200個問題。江蘇省宿遷縣一位農民聽眾寫信給中央電台,讚揚《國際問題信箱》辦得好,他很喜歡聽,“增長了不少新的知識”。

中央電台的《國際時事》節目還設有《外國朋友談中國》、《國際見聞》、《國際問題報刊介紹》、《我們的朋友遍天下》等欄目,聽眾也很歡迎。

中央電台的《世界各地》是個知識性節目,主要內容是介紹外國的曆史、地理、經濟、政治、文化和風光、民俗等,使聽眾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還介紹外國的經濟建設情況及經驗、教訓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使聽眾從中得到啟發。社會各界人士和許多國際問題研究單位都積極地為這個節目供稿,使得節目內容比較豐富。從一九八○年到一九八四年已按專題編印了13本書,很受聽眾和讀者歡迎。

經過多年實踐,中央電台的國際問題宣傳,通過《國際新聞》、《國際時事》、《世界各地》三個節目,形成了包括新聞、述評和知識介紹三個方麵的基本格局。

中央電台的國際專業編輯,一麵依靠社會力量辦節目,一麵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文化大革命”以前,中央電台國際部主任楊兆麟5次出國采訪,寫了一批有分量、有社會影響的國際見聞廣播稿。“文化大革命”中停止出國采訪,一九八○年開始恢複。從一九八○年到一九八四年,出國采訪的國際專業編輯、記者達22人次,足跡遍及五大洲40個國家。他們采寫的國際見聞和成組的國際問題專稿,豐富了節目內容,也鍛煉了幹部,提高了專業水平。

新中國成立三十多年來,中國的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越來越大。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群眾對體育事業的關心,促進廣播電台不斷加強體育報道;廣播電台的體育報道滿足了群眾的要求,又促進體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正如中國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的創建者之一、中央顧問委員會秘書長榮高棠所說:“體育離不開宣傳,宣傳離不開體育。”

廣播電台的體育報道是通過新聞節目、《體育節目》和體育比賽的實況轉播為聽眾服務的。

一、新聞節目中的體育報道

廣大聽眾和體育愛好者十分關心體育事業,中央電台和各地電台都重視體育新聞報道。各台的體育記者和編輯努力用最快速度把剛剛結束的體育比賽情況,甚至正在進行中的比賽情況及時準確地向聽眾報道。

早在五十年代,中央電台的體育記者就已經開始把在首都和在各地采寫的重要體育新聞作為“剛剛收到的消息”廣播出去。在一九六一年的第二十六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胡道本在關鍵時刻淘汰了巴西選手考斯塔,幾分鍾後,中央電台在正在播送的新聞節目中間插播了這條消息。一九八二年第九屆亞洲運動會在印度新德裏舉行,在最後階段,中、日兩國獲得的金牌數不相上下,全國人民迫切希望知道中國是否能在獲得金牌總數上最後超過日本。十二月二日21點,中國女籃戰勝南朝鮮隊以後不到3分鍾,記者就把消息從新德裏傳回北京;編輯在不到20分鍾的時間裏寫成一篇述評《中國在亞運會上奪得金牌數第一已成定局》,在21點45分的《體育節目》和22點的《全國聯播》節目播出,是新聞單位中最先把中國運動員取得這個曆史性勝利、中國成為亞洲體育強國的消息傳向全國的。當天深夜,各地不少單位遊行,開慶祝會。第二天、第三天,幾百封聽眾來信似雪片飛向中央電台。署名“北京聽眾一大群”的來信說:“體育健兒以實際行動使中國立於亞洲強國地位。中央電台以自己的聲音把這一消息傳向全世界。你們都是最可愛的人。”

為了提高體育報道的時效,廣播電台的記者、編輯不斷改進報道方法。一九八三年九月,第五屆全國運動會在上海舉行。中央電台把安排在每天晚上22點30分的《第五屆全運會》專題節目搬到上海去辦。記者、編輯、播音員、審稿人都在上海。節目時間一到,聲音從上海發出,通過微波線路傳往北京,發向全國,全天的重要比賽結果都能在當天廣播出去。地方電台也是分秒必爭地提高體育報道的時效。一九八三年二月,全國女子足球錦標賽在廣州舉行,陝西聽眾很關心陝西女隊能否蟬聯冠軍。比賽期間,陝西電台每天都把最新消息以最快速度告訴聽眾。二月十一日晚上21點58分,記者把陝西女子足球隊再次奪魁的消息傳到編輯部,6分鍾以後,陝西電台在《簡明新聞》中播出了這條剛剛收到的消息。陝西省委第一書記馬文瑞聽到了這條消息,立即讓人給廣州掛電話,向巾幗英雄表示慰問和祝賀。陝西電台當天晚上23點的末次新聞播出了詳細報道,第二天早晨7點,《新聞和本省報紙摘要》節目又廣播了本台評論《一支報春花》。

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廣播電台已經成為傳播重大體育新聞最快的單位,廣大聽眾已經把收聽廣播作為最先獲知重要體育新聞的主要渠道了。

二、《體育節目》

在全國廣播電台中,中央電台辦有固定的《體育節目》。它的任務是:宣傳毛澤東主席提出的“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方針,推動人們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不斷提高運動技術水平,使體育更好地為提高中華民族的健康水平服務,為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服務,為實現四個現代化服務。節目的內容以介紹各地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的先進典型,報道體育同醫療相結合的經驗和體會,報道國內、國外體育競賽,介紹有關體育鍛煉的各種知識為主。這個節目開辦於一九五五年四月,“文化大革命”期間曾被迫停播了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