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自卑的心態(4)(1 / 2)

錯誤的前提

至少有95%的人在生活中多多少少要受到自卑感的影響。這種自卑感對於無數人來說,都是通向成功與幸福道路上的嚴重障礙。

從某種意義來講,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如某些人或某個人。你不可能在每一個方麵比他人強,但你也不可能在每一個方麵都不如他人。我們肯定比不上世界舉重冠軍,也比不上世界飛人,比不上那些著名的作家,但是,這些人也不一定比得上你。不是在什麼地方,我們所遇到的每一個人,下至街上賣報者,上至銀行總經理,他們都應該具有別人無法比擬之處,所以我們無法一下就說誰比誰強。當然更不用為自己感到自卑了。

自卑感的產生往往不是來自“事實”或“經驗”,而是我們對事實作出的結論,對經驗作出的評價。而應取決於我們用“什麼”和“誰的”標準來衡量自己。

使我們產生自卑情緒並影響我們生活的,並不是在技巧或學識上不如人的認識,而是一種不如人的感覺。這種不如人的感覺產生的原因隻有一個:我們不用自己的“標準”或者“尺度”來衡量自己,而是用其他人的“標準”。我們這種做法毫無例外地會使自己低人一等。因為我們認為、相信和假定我們應該達到別人的“標準”,我們才感到不幸,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從而得出結論,說我們本身有毛病。在這個荒謬的推理過程之下的邏輯結論隻能是,我們沒有“價值”,不配得到成功和幸福,除了覺得抱歉和有罪之外,就沒有地方再能充分表現我們的能力和才華,不管這種能力和才華多麼高貴。

出現這種情況完全是因為我們受到了那種根本錯誤的觀念的欺騙,覺得“我應該如此這般”,或者“我應該像其他任何人一樣”。如果對後一種觀念稍加分析就可以揭穿它,因為事實上從來沒有大家都接受的“其他人”這一固定標準。其他人是由一個一個的人組成的,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

有自卑感的人無一例外地會為了取得優越地位而加深自己的錯誤。“我不如別人”是他的感覺的錯誤前提。在這個前提之下又建立起一整套“邏輯思維”和感覺,如果他因為不如別人而覺得不行,根治的方法隻能是使自己跟別人一樣好。要想有良好的感覺,就要比別人更優越。這樣追求優越給他帶來更多的苦惱,造成更多的挫折,有時候甚至導致以前根本不存在的精神病態。他變得比以往更抑製,他“越努力”,就越不幸。

卑下與優越是同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麵。隻要認識到這枚硬幣本身是假的,問題也就解決了。你的真實情況是:

1.你並不比別人“卑下”。

2.你並不比別人“優越”。

3.你隻不過是“你”自己。

“你”作為一個個性不必與其他個性比高低,因為地球上沒有另一個人和你一樣,或者處在你的特定級別。你是一個個人,獨一無二。你不“像”別的人,也無法變得“像”別人。沒有人“要”你去像別的人,也沒有人“要”別人像你。

在實驗室裏可以特製一種“自卑情緒”以及它所伴隨的行為退化。隻需要製訂一條“標準”或“平均數”,然後讓被測驗的人相信他夠不上標準就行。一位心理學家想了解自卑感如何影響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先對學生們做一次常規檢測,然後鄭重宣布,隻有一半的人能夠用測驗所需的時間的五分之一來完成測驗。在測驗過程中響一次鈴表示平均標準的人所用的時間已到,這時有些很聰明的學生也變得慌慌張張,完不成任務,以為自己成了低能兒。不要拿“他人”的標準衡量自己,因為你不是他人,也永遠達不到他人的標準。“他們”同樣達不到你的標準,也不想達到。一旦你明白、接受和相信這個簡單明了的真理,你的自卑感就會消失了。

“自卑”消得人憔悴

你不去主宰生活,一定會被生活主宰,這無異於沒有人身自由的……

你見過田野間辛勤耕作的水牛嗎?它們為什麼這麼賣命,在炎炎烈日下不停忙碌呢?因為它們的鼻子被一根繩子給拴住了,隻要它們不聽話,人就使勁扯那根繩子,在它的意識中隻有這樣一個準則:跟著繩子走。有時候,人犯起毛病來,還就真像這些被拴住鼻子的水牛們。

在中國某著名大學,某個清晨,由於學校外麵的網吧最近在早晨的七點到九點提供免費上網服務,所以在離網吧最近的小南門,在六點半鍾的時候已經聚集了好多人,焦急地等待小南門的開啟。但是今天不知道為什麼拿鑰匙的保安人員卻遲遲不來。事實上在離小南門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個南門,是這所學校的正門,正門從早到晚二十四小時都是開著的。從正門出去也可以到網吧,不過要多費一些時間。但是因為小南門離網吧實在是太近了,隻要一出門就到,所以大家都不願意騎上自行車去遠一些的南門。這時從樓上又下來幾個男生,一看到擁擠的人群,他們立刻明白了整個事情。他們二話不說,騎上車就直奔南門。他們剛走沒有多久,開門的保安就匆匆來了,等待的人群想起剛才騎車奔向南門的幾個男生,臉上不由地泛起一種得意嘲諷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