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知足的心態(5)(1 / 2)

在愛因斯坦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科學家之後,經常有來自各地的邀請他去演講。他賢惠的妻子總是替他打點行李,把整個行程要穿的衣服一一準備好。奇怪的是,每次愛因斯坦回來,箱子裏的衣服都折疊得整整齊齊,連擺放的次序都沒有變動。在妻子的一再追問下,愛因斯坦才承認,他根本就沒有打開過皮箱,他從頭到尾都穿著那套皺得不成樣子的旅行裝,就上台演講了。有一回,他要在一項非常重要的會議上演講,幾乎所有與會者都穿著正式的晚禮服,主辦單位負責的女士問他需不需要換正式服裝。愛因斯坦回答,他不打算換衣服,如果她想要讓所有人更尊敬他,他可以掛上一塊牌子,上麵寫著:“這套衣服剛剛洗過。”

同樣,愛因斯坦對錢財也是很知足,很不在意,他曾經用一張大麵值的支票作書簽,結果丟了那本書。對此事,他隻是一笑了之。在對待金錢或物質財富的態度上,往往很能反映出一個人的人生哲學和心態。愛因斯坦認為:“巨大的財富對愉快和如意的生活並不是必需的”;“生活必須提供的最好東西是洋溢著幸福的笑臉。”他對金錢的態度與叔本華的說法如出一轍:“金錢,是人類抽象的幸福。所以一心撲在錢眼裏的人,不可能會有具體的幸福。”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說到對待事功與修身、做事與做人等這些關係的態度和做法,確屬千差萬別,因人而異。不過,大略說來,在曾經做出這樣或那樣功勳業績的眾多人物中,就其品德修養、精神境界而論,總是可以區分出高尚、平庸、卑下幾類。古往今來,有過這樣一種人,由於不朽的貢獻或驕人的業績而載人史冊,名垂千古,曆史是不會忘記他們的。可是,他們的道德品質卻同其人之功績很不相稱,有的甚至不堪言狀。被譽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弗蘭西斯·培根便是(斂財受賄,賣友求榮)。愛因斯坦一生和誌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討科學的未知領域,休閑生活則為演奏音樂與讀書,淡泊明誌,終於成為本世紀的科學巨人。

在事業上永不滿足和生活上感到知足,實際上是知足心態的兩個方麵。知足使人平靜、安祥、達觀、超脫;不知足使人騷動、搏擊、進取、奮鬥;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為其難,勢必勞而無功,若知可行而不行,這就是墮落和懈怠。在相對的意義上知足常樂,在絕對的意義上不因為知足而放棄承擔、不因為常樂而毀於安樂,如此書寫的人生,雖不算靚麗,但普通人卻因此而活得有滋有味。

粗茶淡飯才是真

人生就像一場田徑比賽,不管多麼努力,技術運用得多麼出色,結果總會有相對於第一名的落後者。享受歡呼的,僅僅是那成千上萬名中第一個衝到終點的幸運兒。生活又何嚐不是這樣?相對於那些在某一領域中因出類拔萃而獲得萬眾矚目的人物來說,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那些在平凡的工作、平凡的家庭中默默盡力的人。而且,人生風雲變幻,又有多少人沒有品嚐過世事滄桑的滋味呢?

從社會的需要說,每一種工作都是必需的。隻要每個人做好自己的份內工作,維持物質的豐厚,鑄造社會的繁榮,他就應該自豪。若從生活的價值來說,能夠體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做過了自己所喜歡的事,沒有虐待這百歲年華的生命,心靈從容富足,則在富在貧,皆足安心。即所謂“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在這個問題上,孔子有一句著名的話,叫“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說:人皆有利心,此不可免,但是要去貧賤,求富貴,均必須以是否符合“義”為前提,“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能嗜欲太過,乃至不顧一切,以不正當的手段去謀求富貴。一個人所具有的價值,隻要它確實存在,就決不會因穿著華服或蓑衣而有所改變,關鍵在於有自持之態。陶淵明荷鋤自種,嵇叔夜樹下鍛煉,均為貧介之士,但他們的精神卻萬古流芳。君不聞自古以來就有“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史筆?故古人曰:“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人不可以苟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這對於我們如何取值生活,的確是足資憑藉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