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舍棄的心態(4)(1 / 3)

他憤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師父,一招一式地將對方和他搏擊的過程,演練給師父看,並請求師父幫他找出對方招式中的破綻。他決心根據這些破綻,苦練出足以攻克對方的新招,決心在下次比賽時,打倒對方,奪回冠軍的獎杯。

師父笑而不語,在地上畫了一道線,要他在不能擦掉這道線的情況下,設法讓這條線變短。

搏擊高手百思不得其解,怎麼會有像師父所說的辦法,能使地上的線變短呢?最後,他無可奈何地放棄了思考,轉向師父請教。

師父在原先那道線的旁邊,又畫了一道更長的線。兩者相比較,原先的那道線,看來變得短了許多。

師父開口道:“奪得冠軍的關鍵,不僅僅在於如何攻擊對方的弱點,正如地上的長短線一樣,如果你不能在要求的情況下使這條線變短,你就要懂得放棄從這條線上作文章,尋找另一條更強的線。那就是隻有你自己變得更強,對方就如原先的那道線一樣,也就在相比之下變得較短了。如何使自己更強,才是你需要苦練的根本。”徒弟恍然大悟。師父笑道:搏擊要用腦,要學會選擇,攻擊其弱點,同時要懂得放棄,不跟對方硬拚,以自己之強攻其弱,你就是冠軍。在奪取成功的道路上,在奪取冠軍的道路上,有無數的坎坷與障礙,需要我們去跨越、去征服。人們通常走的有兩條路:一條路是學會選擇攻擊對手的薄弱環節。正如故事中的那位搏擊高手,欲找出對方的破綻,給予致命一擊,用最直接、最銳利的技術或技巧,快速解決問題。另一條路是懂得放棄,不跟對方硬拚,全麵增強自身實力,畫出一條更強的線。就是故事中那位師父所提供的方法,更注重在人格上、在知識上、在智慧上、在實力上使自己加倍地成長,變得更加成熟,變得更加強大,以己之強攻擊彼之弱,使許多問題不治而愈,迎刃而解。

退是機會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走向機會的道路上,有時需要邁開步伐前進,但有時也需要退守。

機會意味著進取、擴充、膨脹,機會的方向似乎總是向上、向前和向外。總之,機會容易給人錯覺,以為不斷擴展,勇往直前才是機會。其實,在適當時候退一下、停一下,暫時變方向為向後、向下或向內,也未嚐不是一種機會。

退,要成為機會,是“以退為進”的退。退是為了進,因為前麵無路,沒有了機會,隻能退一下,另找路途,或繞個圈子繼續前進。

在軍事上,退是一種戰術,通常是詐敗退卻,令敵人驕縱輕敵,陷入預設的陷阱之中。退也是一種戰略,己方的軍事力不足以和對方抗衡,就避開對方的鋒芒,采取忍讓的政策,爭取機會去壯大實力,等待時機再和對方周旋。

劉邦接受項羽的封贈,退居漢中,秘密練兵,便是善用退的戰略。等到實力壯大之後,從陳倉出兵,幾經戰陣,最後曆經五年之久的楚漢相爭,終於逼得項羽在烏江自刎身亡,劉邦一統天下,得以建立漢朝。

退,對於劉邦來說,無疑就是一次機會,一次改寫他一生曆史、乃至中國曆史的機會。

在古代,有不少真正的權謀家都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在開創偉業,大展鴻圖,實現夙願之後,簡單地“一退”,避開了不必要的災禍到來。

春秋時期,吳越爭雄,越國大將軍範蠡在越王勾踐身為人奴之時,鼎力效忠,在忍耐了漫長的屈辱之後,越王勾踐終於得以東山再起,一舉滅掉了吳國,重建越國。

而立下赫赫功勞的範蠡在慶功宴上,卻悄悄帶著西施,乘一葉扁舟消失了。臨走前,他曾托人送過一封信給他的好友文種,信上說:你還記得吳王夫差說過的話吧,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越王這人能容忍敵人的欺負,可不能容有功的大臣。我們隻能夠同他共患難,卻不能同他共安樂。你現在不走,恐怕將來想走也走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