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情緒是疾病的催化劑,一個人如果終日思前想後、欲望不止,難免就會百病叢生。而要消除不良情緒,重要辦法之一就是要學會靜心。所謂靜心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寵辱不驚,閑看廳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邊雲卷雲舒。
淡泊名利,養心莫善於寡欲
名利觀念人皆有之,名利需求是人的潛在本能。當溫飽問題解決後,很多人就開始追逐名利。
名利是人們生存基礎之上的高層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是說物質基礎是人生存所必需的,但要通過正當途徑來獲取。正當途徑得來的名利是社會所承認的,是人們可以大膽追求的,但過分追逐名利就不可取了。人執著於名利很容易失去自我,因為被名利牽著鼻子走,一心隻想奪取和獲得,會產生許多牽掛、憂慮、顧忌,心中負荷很重。聖人孟子很早就看透了這個道理,為了給世人排解煩惱和痛苦,就總結出這樣一句話:“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大意是講修身養性的最好方法是減少、節製物質生活欲望。為人減少了欲望,本心即使有所喪失,也不會很多;為人欲望很多,本心即使有所保存,也剩不下多少。在他之後,諸葛孔明又說了:“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蘊含著相同的意思。
然而淡泊並不是舍棄,許多人望文生義認為淡泊就是不思進取、不求上進,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淡泊名利並不是拒絕名利,而是不要把名利看得過重,免得自己在欲望中迷失。其實,名利本身並不是壞東西,而是人們的正常需求。每個人都想生活得更舒適和更輕鬆,對名利的追求是可以理解的,完全不必隱諱。
這種正常的追求如果引導得好,個人的自製力和悟性較高,能激發人們的創造熱情,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積極做出貢獻,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反之,如果一個人名利思想過重,利欲熏心,為了名利不擇手段,甚至損害他人的利益,名利就會反過來束縛自己,使人動彈不得,心境浮躁,生活沉重不堪。
因此淡泊名利強調的是做事時的一種心態。應該正確看待名利帶給人的影響,並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願望,知道自己要什麼,該怎麼做。這些說起來簡單,真正做到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可能用畢生的精力去爭取,到頭來仍然沒有通過淡泊名利這一關。這種情況提醒我們,淡泊名利的重要性,因此麵對誘惑,一定要沉得住氣。
當年博學多才的莊子在濮水隱居,楚威王想請他來做丞相,輔佐朝政。就派兩個大夫帶上許多珍珠玉帛去請他。兩個大夫在濮水岸邊見到莊子正在釣魚,於是對他說:“楚王希望先生能到楚國從政,想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您,勞累您了。”
這時,我們想一下:許多讀書人寒窗苦讀,不都是想要獲得這樣一個機會,為自己博得名與利嗎?麵對如此誘惑,莊子會如何選擇?一邊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將要上鉤的遊魚——貧窮的莊子釣魚可不單是情趣優雅,怕是家裏已經沒有糧食可以下鍋了;而另一邊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楚國相位。兩者的巨大差距使這道選擇題看起來十分容易。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莊子的脾氣,所以用了一個“累”字去請。隻是莊子要不要這種“累”?結果,莊子拿著魚竿,看都不看那兩位大夫。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名利算得了什麼?他僅僅把這看成了無聊的打擾。
隨後,他問了兩位衣著錦繡的大夫一個似乎毫不相關的問題:“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國王用錦緞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堂上。這隻神龜,它是寧願死去留下骨頭讓人們珍藏呢,還是情願活著在爛泥裏搖尾巴呢?”兩位大夫回答說:“情願活著在爛泥裏搖尾巴。”莊子說:“你們請回吧!我情願在爛泥裏搖尾巴。”
莊子的一生也確實像爛泥中的神龜一樣,超脫自在。其實,人生名利如浮雲流水,如果能夠淡然處之實在是人生之幸。人若能擺正自己的位置,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拋棄無邊欲望帶來的煩惱,獨守一份心靈的寧靜,也算是找到人生的要義了。
順其自然靜心過生活
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唯有自然而已,順其自然,便得以靜心過生活。
順其自然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安靜、平和的心態。首先,自然是指事物發展的規律。那麼要“順其自然”,就應該先了解自然,掌握自然,也就是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掌握了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而後積極地去順應。如此處事,便會避免許多事端,心也自然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