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務必養德——有大德必得其壽(1)(2 / 3)

一個人從生下來就根植在自己的家裏,每天都要在這個環境裏生存。如果父子不信,親人不睦,家庭成員之間相互爭吵,甚至感情破裂,自己就會陷入長期的苦惱和煩悶。如此惡性循環下去,整個家庭都很難擺脫不快的陰影。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裏,人的性情受到很大壓抑,難免會波及到外邊的工作和交際。這樣的連鎖效應一旦發生,你就感覺整個世界都會變得亂糟糟的。心緒不穩,脾氣暴躁,體質自然也就越來越差。

如何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呢?孟老夫子說了:“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一個人倘若能孝敬父母尊長,關愛每個家庭成員,家裏的人自然就會受到感應。父母不再責怪和埋怨,其他成員之間也不再相互推諉。由是,彼此之間就會相互體諒,相互幫忙。那麼,這個家庭的整體情緒就會變得和諧而愉快。家庭生活愉快的人,不僅自己心情舒坦,還會不由自主把這種情緒帶到工作交際中去,使整個生活環境變得舒適。人心裏順當了,自然也就促進身體健康。

另外,一個人能夠以身作則,孝敬長輩,孩子們也會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現在看僅僅是自己對長輩孝順,當自己衰老時,就會發現下一代人也會秉承這種優良傳統,用心和行動來照看自己,這種品德就會代代傳承。反之,自己不孝,老景也必然淒慘。

據說舊時的偏遠山村有這樣的陋習:當家裏的老人上了年紀,不能再勞作了,也不能再照顧自己時,孩子就會用一個竹簍把他們背到深山裏拋棄。某天,有個老婆婆癱瘓不能下床了,兒子就用竹簍背上她往深山裏走,小孫子也跟在身後。到了一處空曠的地方,兒子就把母親連竹簍一起放下,扭頭要走。這時小孫子說話了:“父親,您把竹簍拿回去吧。”兒子很詫異:“拿竹簍回去做什麼?”小孫子回答說:“等您老了,我也可以用竹簍把您背到這裏啊。”兒子聽了以後,頓時不語。半晌,兒子淚流滿麵地對老母親說:“我背您出來,您怎麼一句責怪都沒有呢?咱們回家吧。”此後他對母親百依百順,端湯遞水,一家人和樂融融。這個人年老的時候,孩子們都十分孝順,他身心舒泰,因此長壽安康。鄉人受到影響,自此破除了風行已久的惡習。

其實,現代醫學研究也已經證明,子女孝敬、家庭和睦在養生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專業人士曾對各地百歲老人長期觀察:這些老人有的抽煙,有的喝酒,有的不愛運動,有的習慣偏食。但是他們所有人的共同點是子女孝順,家庭和睦。由此可見孝敬可以可以營造良好的家庭氣氛,使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舒心,進而促進老人健康長壽。

因此,孝敬尊長更應該得到我們的重視。從小處講,孝敬尊長,可以使家庭和睦,不僅尊長得益,自己也能有一個愉悅的生存環境。而且,孝敬的品德也會得以代代相承,自己年老之時也可坦然無憂;從大處講,以孝先行,修身立德,培養良好的人品道德,能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安貧樂道自在生活

有一首詩叫做《安貧樂道》:“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方見,人情淡始長。”這首詩是告訴我們要能安於貧窮困苦,並且以堅持自己的信念、理想為樂。“和合二仙”寒山與拾得便是這樣的人物。

寒山與拾得是園清寺裏的和尚,二人佛法高妙,詩才橫溢,經常往來,吟詩作偈。他們用樺樹皮做帽子穿得破破爛爛,有時在長廊下大聲念詩,有時在村子裏高聲唱歌,世人看他們蹤跡怪異,且總是滿麵春風,就稱他們為“和合二仙”。

當時閭丘胤要往丹丘做官,臨行時,遇到豐幹禪師。適逢豐幹剛從天台來,閭丘胤便問道:“天台那地方人什麼賢人可以為人師表?”豐幹說:“園清寺裏的寒山、拾得,就是文殊、普賢二菩薩。”閭丘胤到任第三天,便親自前往園清寺,一見二位詩僧,立即施禮下拜。寒山聽完大笑:“豐幹真多嘴!您連彌勒佛(指豐幹)都不認識,來禮拜我們又有什麼用?”說完,拉著拾得走出寺廟,回到岩窟,入洞穴而去。那洞穴自己就合上了。

寒山經常在竹、樹、石壁上書寫詩句。其中一首寫道:“自樂平生道,煙蘿石洞間。野情多放曠,長伴白雲閑。有路不通世,無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圓月上寒山。”真正的高僧能夠在窮山惡水之中固守自己的一方天地,在日益精進的修行中,淨化自己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