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務必要養德,古人很早前就認識到這個道理。古語有言:“大德必得其壽;德不修則壽易損。”藥王孫思邈也說:“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長壽。”等。特別是現代人麵對物欲橫流的“花花世界”,更應當把養德視為養心之本。隻有德高才能靜心,隻有德高才能凝神。
養德是養生的第一要義
千百年來,追求健康長壽是無數人的共同心態。然而,事實上,長壽之人的比例實在是少之又少。那麼,怎樣才能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達到保養生命、延長壽命的美好願望呢?孔子很早就提出:“大德必得其壽。”唐代名醫孫思邈也說:“道德全,不祈善而得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明代的養生家呂坤則更直截了當地說:“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他明確提出,要把道德修養、品德仁愛作為養生之最高準則。
現代醫學和心理學的研究,也進一步證明了養德在養生中的重要性:許多疾病都有其心理根源,身體疾病往往與心理、精神因素有密切關係,而良好的德行則是保健延壽的根本。這是因為,和諧的人際關係、良好的心態能使體內分泌出有益的激素和乙酸膽堿,它們能將血流量及神經細胞調至最佳狀態,增進健康;大腦也會分泌一種天然鎮靜劑,使人愉悅。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品德納入健康的範疇,要求人們提高道德修養,增強辨別美好與邪惡的是非觀,按照社會規範的行為準則約束自己。可見,養生必先養德,養德方能養生。
如果一個人具有高尚的品德,善良、寬容、淡泊、仁愛……就能保持性情平和,胸襟開闊,內心舒暢,開朗樂觀。這些精神都能使人冷靜豁達地麵對物欲橫流的社會現實,輕鬆愉快地享受生活,有利於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增強體質,延年益壽。唐代著名禪師石頭希遷世稱石頭和尚,91歲時無疾而終,諡號天際大師。希遷的養生精要便在於養德,在他看來,養德“不勞主顧,不費藥金,不勞煎煮”,卻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壽。
反之,如果一個人道德不好,目光如鼠,為了一己私利而挖空心思,不擇手段,胡作非為。其後又做賊心虛,吃不好、睡不安,即便不東窗事發,也難以自安,聞風吹草動即心驚膽戰,岌岌不可終日,這種無形的心理壓力和負擔,使大腦皮質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導致功能失調,使人體器官功能紊亂。這種現象若不能得到及時糾正,再繼續發展下去,即可造成免疫功能減退,則易誘發各種疾病,如何不早死。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隻有高尚的德行,才會產生高雅的心境,隻有豁達的胸襟和善良的心地才會有益於人們的健康長壽。一個貪官落案後說:“現在回想起來,我的青年時代雖然充滿艱辛,但工作積極向上,私心雜念很少,衣食樸素但吃飯香睡覺安,活得充實而富有意義。這是我大半生真正幸福愉快的時期,也是最令人懷念的時期。”
這個貪官在陷入牢獄之後明白過來:“年輕時候的自己沒有私心雜念,日子過得清苦但是坦然。雖然後來自己的官越做越大,錢也越來越多,但是這些通過貪贓枉法得來的東西,不但沒有讓自己的生活安穩踏實,還讓自己越來越惶恐不安,並最終把自己推進了牢獄。”從這個事例裏,我們更能看出高尚品德的功用:一個人隻有無私善良,正直坦蕩才能心平氣順、踏踏實實過一生。
而那些不道德的思想行為,雖然不是病毒和細菌,卻會通過大腦皮層及分泌係統起作用,從而導致中樞神經傳導受阻,使得器官功能逐漸紊亂,一步步威脅到身體健康。因此,淪喪的道德往往比病毒更可怕。而要避免不道德行為的發生,養德,就是最佳的、最治本的方法:富貴名利不強求,財情意氣不強爭,堅持正道,身體力行。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慈悲仁厚、重義輕利、樂善好施的德行,做一個真正的德高望重的人,必然福壽延年。
孝敬長輩,修身立德從自家開始
老祖先留下這樣一句話:“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長輩在各種美德中是占第一位。既然孝敬長輩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那麼,一個人要身先立德,必須要懂得孝敬長輩。因為,一個人倘若連他的父母長輩都懶得關愛,那就很難叫他再去愛他人。孝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家寶,也是家庭和睦的基石。一代女皇武則天說過:“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美國前總統林肯也說:“親人不睦家必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