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先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後來,他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於太初元年,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曆》,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曆》,新曆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後世的人稱這本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
我們可以想象,在當時的漢王朝,受宮刑是何等的屈辱?可是司馬遷忍辱負重,一直努力實踐自己認為可以實現自己價值,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並自得其樂。
就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裏邊的主人翁保爾·柯察金說的那樣:“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每人隻有一次生命,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卑鄙庸俗而羞愧,臨終之際,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經曆,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鬥爭。’”
即使我們學不來司馬遷的那種隱忍,也做不到像保爾那樣高尚。但至少,在我們告別這個世界時不要感到留下了太多的遺憾。我們應該去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做些自認為值得去做的事情,不顧一切的去做。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多彩的現實世界中,實現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真正快樂地生活。
充實快樂過每一天
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麼還是不快樂呢?這是目前許多人深感困惑的問題,隨著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抑鬱症的發病率也在加倍增長。我們開始思考: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文學家羅蘭說:“人生最大的苦惱和遺憾,不是擁有太少的物質財富,而是缺少更多的知識營養。充實的精神生活比萬貫財產更幸福、更長久。”因此,作為現代人,我們要使自己擁有充實內在的精神文明。而讀書學習無疑是最好的方法和途徑。掌握的知識越多,內在精神就越充實,就會耳聰目明,頭腦清醒,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讀書不僅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還關係到一個民族的素質和力量,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書籍雖不能改變世界,但讀書可以改變人,人可以改變世界,可見讀書的重要性。
書籍滋養心靈,閱讀充實人生。我們應通過多讀書、讀好書,走向知識閱讀、人文閱讀、生命閱讀,拓展我們的知識麵、解放思想、提高自身文化素養,享受著讀書帶來的快樂與滿足。而工作作為人類的一種生存方式,也越來越重的影響到人們的身心,怎麼利用工作來充實人生呢?
對於工作,我們應該分別做一個長期和中期計劃,然後把計劃細化到每一天來安排。要把每天的時間按照工作的輕重緩急做一個細致的安排,精確到每一個小時。把最緊急最傷腦子的事情做完以後,再做一些不重要不緊急的工作。想辦法把工作中的無聊轉變為工作的興趣,把工作中煩心的事,想成工作中最調味的事。當工作遇到困難時,一定要有永不退縮,永不放棄的精神。要及時和同事、領導溝通,積極采取應對方法,讓自己在逆境中變得充實。養成良好習慣,在每天下班前記工作日誌,完成的工作打上勾,沒完成的工作要梳理清楚。然後根據當天的工作情況,製定第二天的詳細工作計劃。另外,一定要用心做工作中的每件事情,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有目標、有條理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