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與人為善——善是養心的良藥(1)(2 / 3)

這個秀才便前往鎮江拜訪葛繁,並告訴他這段不尋常的經曆,同時請教他平常如何嚴格要求自己,提高修養。葛繁回答:“我一直在努力做善事,有時一日做四、五件,多的時候甚至一、二十件。至今做了四十年,從未間斷。”這個秀才聽了十分訝異,便問他是如何行善的。葛繁指著屋子中的座椅說:“就如這椅子擺的位置不對,恐會妨礙別人進出,使人跌倒,我就把它擺正;假若別人口渴,我就順手拿一杯水給他,這些都是利益別人的事。微不足道的言語和動作,都有可以有利益別人的地方。從達官顯貴至乞丐,都有機會做善事。但是要持之以恒,才能見到好處。”後來葛繁得以長壽而終,子孫富貴不絕。

由此可見,大與小是相互聯係,相互並存的。要做大事,必須從小處入手。沒小,也就無所謂大;小是大的基礎,大是由小所積成的。“積跬步,以至千裏;彙小溪,以成江海。”講的都是一個道理。我們要善於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決不能有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為的態度。一個不屑於做平凡細小的好事,一心隻想著“要做我就要做驚天動地的大善舉”的人,其結果可能是一輩子也做不了一件善事。其實,有時別人迫切需要的不過是一個微笑、一杯白水、一個擁抱。因此,不要忽略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正是生活中這些平凡的小事,一點點堆積,將我們的生命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有一次,經過一夜的狂風暴雨,許多小魚隨著海浪被卷上沙灘,海水退去後,這些小魚卻被困在沙灘的水窪裏。大海雖在近在咫尺,但它們回不去了,過不了多久就會因缺水而喪生。這時,一個小男孩出現了,他撿起一條條小魚用力扔回大海。一個正在海邊散步的中年男子對男孩子說:“這小窪裏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了的。”“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抬地回答。“那你為什麼還在扔?誰在乎呢?”那個中年男子說。“這一條小魚在乎!”男孩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小魚扔回大海。“這一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人與人相處,貴在能夠“代人著想,為人付出”,就像這個在沙灘上撿小魚的男孩子一樣。即使我們所做出的言語或動作再細碎、再微小,都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善心。真正的善,並不在於做多大的事情,而在於是否有一顆強烈的要幫助別人的心。因此我們要注重培養這顆善心,然後常常去做,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

好東西跟大家一起分享

許多人都知道“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句話,但是卻不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內涵。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這句話的來源,相信會有所收獲。

有一天,齊宣王手下的莊暴愁眉苦臉地找到孟子,說:“大王前兩天突然對我說他喜歡音樂,我不知道怎麼回答,所以來請教您。您看大王喜歡音樂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孟子聽了莊暴的話,想了想說:“大王喜歡音樂,那齊國應該治理得不錯啊!”

過了幾天,孟子就去拜見齊宣王。一進門,他就對齊宣王說:“大王,您和莊大人說很喜歡音樂,是這樣吧?”齊宣王一聽,臉上立馬有了羞愧之色,不好意思地說:“我並不喜好曆代先王流傳下來的清靜典雅的音樂,隻不過喜好當下世俗流行的音樂罷了。”

孟子聽後,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就有望了。當下的俗樂與古代的雅樂差不多。”齊宣王很疑惑,便說:“夫子,您能告訴我這是什麼道理嗎?”孟子卻反問他:“大王,您覺得是獨自一個人欣賞音樂快樂,還是和他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齊宣王回答:“不如與他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孟子緊接著又問:“那麼,您覺得和少數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還是能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齊宣王回答:“不如與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

孟子聽後,就說:“既然大王能這樣想,那就請允許我給大王講講欣賞音樂的道理。假如現在大王在這裏奏樂或者打獵,百姓聽到您樂器聲響或者看到您的車馬儀仗,都覺得頭痛,愁眉苦臉地互相轉告說:‘我們的大王這樣愛好音樂或者打獵,為什麼使我們落到這樣壞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見麵,兄弟東奔西跑,妻子兒女離散。’這沒有別的緣故,隻是因為大王不肯和百姓同歡樂啊。假使大王在這裏奏樂或者打獵,百姓聽到您樂器聲響或者看到您的車馬儀仗,都興高采烈地互相轉告說:‘我們的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不然,怎麼能奏樂或者打獵呢?’這裏也沒有別的特殊緣故,隻是因為大王您能和百姓一同歡樂啊。倘若大王從現在起,能和百姓一起娛樂,共同分享內心的喜悅,那麼您就會受到天下人的擁戴,很快就能稱王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