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知足常樂。”所謂知足,是種平和的境界;所謂常樂,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知足常樂,不是說一個人安於現狀,不知進取,而是指人們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樂天知命,懂得取舍,也懂得放棄;能夠適可而止,能夠瀟灑麵對人生。
知足者才能常樂
老子曾說過:“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說:罪惡沒有大過放縱欲望的了,禍患沒有大過不知滿足的了;過失沒有大過貪得無厭的了。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覺得快樂的。
知足常樂,作為做人的一種境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時至今日,仍是智者的追求、仁者的信仰。知足是一種平和的心態,常樂是一種美好的心境。大多時候,心態決定心境,所以一個人,隻有感到滿足,方能時時快樂。
據說,明朝時候在金溪這個地方,有個人叫做胡九韶。他的家境很貧困,一麵教書,一麵努力耕作,僅僅可以衣食溫飽。但是,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青菜白粥,怎麼談得上是清福?”胡九韶回答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我們家裏床上沒有躺著病人,監獄中的囚犯也沒有我們家的人,這不是清福是什麼?”看過這個故事,不由得感慨:“這個窮書生胡九韶,雖然家境清貧,但是因為知足感恩,天天都踏實快樂。”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擁有的明明很多,卻因為總也不肯滿足,無法快樂起來,就像《漁夫和金魚的故事》裏邊做了女皇還不滿足的老太婆一樣。舉個簡單的例子,就生孩子這件事情來說。當女方已經懷孕,家人就熱切盼望下一代的降生。可當孩子生下來之後,一看是女孩,就想,若能再生個男孩子多好,兩個孩子有伴。於是,不幾年又生了個男孩子。可孩子再大點又不滿足了,這孩子若是能比別家孩子聰明些,那該多好。人,就是不知足罷了。也不想有些人一輩子一個孩子都沒有……不開心多是由於自己太貪心造成的。
曾經,街頭上站著一對賣燒餅的夫妻,每到黃昏時分,辛苦了一天的他們就會數數一天的收入。這天他們又像往常一樣,開始數錢,當看到今天比昨天又增加了兩塊錢時,夫妻倆都開心地大笑起來。他們感到非常滿足,他們覺得天地間再沒有比這個更加美好的事情了。然而也正在這個黃昏,就在他們燒餅車對麵的公寓樓上,一對腰纏萬貫的富翁夫婦,因為自己所持股票麵值下跌了30個百分點而服毒自殺。
其實,僅僅是這對夫婦留下的不動產折合成現金,也足夠他們自己花上幾輩子了,更何況隻是股票下跌了30個百分點。他們留下的那些財產,如果要路邊那對賣燒餅的夫妻像現在這樣子去掙,要掙多少輩子才夠啊?可他們卻不知足,自己害死自己。反觀那對燒餅夫婦,卻因為多了兩塊錢的利潤就開懷大笑。這鮮明的對比告訴我們,隻有知足者才能獲得快樂。
有位釣魚者,深諳此道:一天他下餌不久,就釣上來一條三尺多長的大魚,這條魚到了岸上仍是蹦跳不止。釣魚者看了看它,便用腳踩上,一邊用手解下魚嘴內的吊鉤,順手將魚丟入水中。圍觀的人以為他要釣更大的,都為這條魚惋惜。沒過多久,又釣上一條二尺多的魚,釣魚者仍是毫不猶豫把它拋入水中。
圍觀的人看它三尺多的魚已經丟了,二尺多的丟了也是正常。於是,眾人屏息以待他釣一條更大的魚上來。這時,隻見釣者魚竿又是一揚,釣線末端鉤著一條不到一尺長的小魚。圍觀者心說:“這麼小的魚,必然被釣魚者丟掉無疑。”結果,這次釣魚者將魚從釣鉤上解下後,竟然放到自己的魚簍中。
圍觀者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問釣魚者:“你為何舍大魚而留小魚呢?”釣魚者回答:“我家裏最大的盤子,也隻不過有一尺長,太大的魚釣回去,盤子也裝不下。再說,即使我買來大盤子裝大魚,我的胃又裝不下。這條魚雖然不到一尺,但對於我而言,已經很知足了。”世人若都能像這位釣魚者一樣,能夠做到舍大魚而留小魚,懂得知足常樂,那生活該是多麼讓人愜意的一件事情。正所謂:人心何時足,知足便是足。
欲望無止境,想快樂就要學會自我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