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是我們每個人甚至每個動物與生俱來的正常心理和生理需求。欲望是人類用一切方法讓自己盡量舒適地活下去的本能動機。曾有人說:“欲望,不斷的促使人類向前走,人類的發展史,其實就是欲望的擴張史。”生存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滿足欲望,如果人類真的沒有了欲望,這個世界也就會停滯不前,人也就會沒有了生存的意義。
欲望有大有小,從食欲、性欲及尋求生存等原始欲望到提高生活水平,對愛情、事業以及一切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為了滿足人類的欲望。沒有欲望社會就不能發展,因此人類生存的意義就是滿足人的欲望。但是以社會發展觀點來看,人的欲望要有一定限度,如果超越了限度,可能會給人帶來相反的後果。正當的欲望會讓一個人有生活的目標,會樹立遠大的理想,會促進人類的發展;不正當的欲望卻能夠引導人類走向消亡,因此人的一生要學會控製各種欲望。
著名作家劉墉,曾對無邊的欲望有過這樣一段精彩的描述:“旅客車廂內擁擠不堪,無立足之地的人想:我是有一塊立足的地方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能有一個邊座就好了……直到有了臥鋪的人還會想:這臥鋪要是一個單獨包廂就好了。世上的人們,大多如乘客一樣。”
這種不斷攀升的欲望,促使人們努力去工作,去賺錢,造成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錢越來越多,可是我們並沒有越來越快樂。為了錢、為了權,我們忙得不辨東南西北;為了了名、為了譽,我們絞盡腦汁,費煞心神。人類在欲望之海中苦苦掙紮,盼著快樂,卻抓不住快樂。縱然手裏明明拿著金錢、權勢、名利、卻又擔心失去——終究是不幸福、不快樂。欲望就如同雙刃劍,沒有欲望人就不知進取;欲望太過強烈也會勞心費神,弄不好,還會傷著自己。要把握好欲望,首先就要知足,對自己擁有的生活感到滿意,對自己身邊的人事懂得珍惜,這樣的人就容易獲得幸福。
據說孔子曾經路過田間看見一位90歲高齡的老農,在烈日下耕田卻非常非常快樂。於是,孔子就向老農請教他為什麼這麼快樂?老農說:“首先萬物生靈中人為貴,我出生為人就是一大幸事;而且社會之中以男子為尊,我又是個男人當然很快樂;再說,我四肢健全,頭腦聰明,能吃能喝,當然很開心了;另外,有的人一出生就死了,有的人童年早逝,青壯年,中年去世的也大有人在!而我活到九十歲還能耕田,這難道不是值得快樂的事情嗎?”
在這個老農眼裏:生而為人,能健健康康的活著,其實就是一種幸福。這個想法是多麼簡單,但是能真正領悟的人卻不多。許多人的欲望無限延伸,越來越強烈,一生不得解脫。太多的欲望讓他們忘記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許多人,直至快要進棺材了才發現自己的一生早已擁有的無比豐厚,直至這時才想到珍惜熱愛生命。然而這時又有什麼用呢?
雖然欲望本身並不是件壞事,但是無休無止的追尋,欲望就會成為一種包袱,成為一種束縛。而知足常樂,是一種很好的緩解方式,它意味著我們能夠找準自己的位置,能對現實生活有一種正確的認識。那麼,大家如果能多一點知足常樂,就能夠控製自己無邊的欲望。生活就會變得更簡單,更幸福,快樂也會隨時出現在身邊。
隻看自己擁有的
在網上看到一位母親的日記:“當我對生活中的地位和境況感到不滿和沮喪時,我總會想起我的兒子。有一次他竭盡全力爭取一個學校演出的角色,把全部心思都撲到上麵去了,他恐怕會落空。到了宣布角色的那天,我去接他放學。兒子衝過來,眼中閃亮,滿是驕傲和興奮,嚷道:‘媽媽,媽媽,你猜,我扮演什麼角色?我被選中當拉拉隊員了!’這句話,我一直銘刻在心,沒齒難忘。”
日記中這個孩子的話,著實讓人感慨萬千,這個孩子對演出投入了無比的熱情,但結果他並沒有被指定為活動的主持人,也沒有被邀請表演某個節目。按一般人的思維,這個孩子應該很失落才對,可是這個孩子驕傲地說“我被選中當拉拉隊員了!”我們看到這句話時,甚至可以感受到這個孩子的興奮。他不在乎其他的角色是什麼,也不在乎別人做了什麼角色。他所激動的是,他是本次活動中的一名拉拉隊員。對此,他感覺很滿意。
我們不禁為一個孩子的單純而喝彩,這個孩子稚樸的想法讓我們明白:隻看我有的,我已經是富人。做人就要做到知足,我們首先要認識自己,先給我們自己一個準確的評價,給自己在社會上、在生活工作的圈子當中一個準確的定位,清楚認識自己是目前所生活工作的圈子當中一個絕對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清楚的了解自己在這個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且能夠從這個角色中盡可能多的獲得應有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