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博格士從小就長得特別矮小,但他熱愛籃球,一直夢想有一天可以去打NBA。因為NBA球員不但待遇奇高,而且風光無限,是所有愛打籃球的美國少年的夢想。但是當博格士表示“我長大後要去打NBA”時,許多人禁不住為這個小個子哈哈大笑,甚至有人笑倒在地。因為他們認定一個1.60米的矮子是絕不可能打NBA的。
他人的嘲笑並沒有阻斷博格士的誌向,他用比一般高個人多幾倍的時間練球;與平均身高超過兩米的球員在一起廝殺,他把自己的“矮人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他運球重心低,控球幾乎不會失誤;他個子矮小不引人注意,容易隱蔽,從下麵斷球幾乎每每得手。通過不間斷的苦練,他終於成為全能的籃球運動員,也成為了最佳控球後衛。
他很清楚自己的身高,但是從未把這當做障礙,反而是因此加倍努力,充分挖掘自身矮個子的優勢,創造了籃球史上矮個打高個的奇跡。人應該直視自身擁有的一切,為自己現在所能有用的感到知足滿足,但也要在知足的同時看到不足及隨之而來的危機,認真仔細的想出辦法來改變和化解。
據說梅蘭芳年輕時去拜師學戲,師傅說他生著一雙死魚眼睛,灰暗、呆滯,根本不是學戲的材料,拒不收留。天資的欠缺並沒有使梅蘭芳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奮。他喂鴿子,每天仰望長空,雙眼緊跟著飛翔的鴿子,窮追不舍;他養金魚,每天俯視水底,雙眼緊隨著遨遊的金魚,尋蹤見影。後來,梅蘭芳那雙眼睛變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熠熠生輝,脈脈含情,終於成為了世界著名的京劇大師。
又如,古希臘著名演講家德摩斯梯尼,他年輕時口吃,說話氣息微弱,而且愛聳肩。在常人看來,他似乎沒有一點當演說家的天賦——因為在當時的雅典,一名出色的演說家必須聲音洪亮,發音清晰,姿勢優美,富有辯才。
在這個雄辯術高度發達的國家,無論是法庭裏、廣場中,還是公民大會上,經常有經驗豐富的演說家的論辯,聽眾的要求很高,演說者的每一個不適當的用詞,每一個難看的手勢和動作,都會引來譏諷和嘲笑。所以他初學演講時曾被聽從哄下台,但他毫不氣餒,為了練發音,他嘴含石子練朗誦;為了克服氣短,他一麵攀登陡坡,一麵吟詩;甚至懸起兩把劍來改正自己愛聳肩的毛病;還把自己剃成陰陽頭,以便能安心躲起來練習演說……經過堅持不懈的長期努力,他終於成為著名的演講家、雄辯家。
這些人都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知足而知不足,心態積極,勇於進取,所以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知足是因為他們知道自身的不足,知道自身的不足才能不斷提升自己,才不會停滯不前。所以,很大程度上,知足並不意味著停滯不前,而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不知足”也要有分寸
我們承認:不知足是人上進的車輪,每一個追求進步的人必須有一種不知足的精神。但是這個不知足還要分情況,如果總覺得自己學問差,不斷地讀書,這自然會進步;倘若總覺得自己房子小,就要把泰山推平蓋座大房子,自己搬進去住,那就是貪心。
南北朝時宋國的中書令王僧達,琅邪王氏後人。他的高祖王導,是東晉開國宰相。父親王弘在世時曾出任宋國宰相。貴族子弟,加之從小聰明伶俐,就養成了自負、貪婪的毛病。孝武帝即位時,他因平亂有功,被提拔為仆射,位居孝武帝的兩個心腹大臣之上。王僧達也因此更加自負,以為自己在當朝大臣中無人能及。但是,仆射這個職位他並不滿足,上任伊始就開始覬覦宰相的位置,並想要在一年內獲得這個職位,還不時流露出這一情緒。誰知,事與願違,就在他躊躇滿誌之時,卻被降職為護軍將軍。此時的他自然心情鬱悶,因此頗多怨艾,就三番五次請求到外地任職。一下子惹怒了皇帝,被削官免職。後來複官為太常卿,對於這樣一個小職位,他更是不滿,於是立馬上書辭職,並出言不遜。終因多次忤逆孝武帝,被人誣為串通謀反而被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