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看開看透——凡事不鑽牛角尖(1)(2 / 3)

有一個人生來就是個瞎子,他從來都不知道太陽是什麼樣子,而平時又常常聽見別人說到太陽。於是,他便決定向別人請教太陽是什麼樣的。

一次,瞎子碰到一個人,便問他道:“請你告訴我,太陽是什麼樣的?”那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形狀像個大銅盆。”說著,還順手拿起一隻銅盆敲了敲,說:“太陽就跟這一樣。”瞎子聽到了銅盆的聲音,心裏記下了這聲音的特征,自言自語說:“原來太陽是這樣的。”過了些日子,瞎子走在路上,一陣鍾聲傳進他耳朵裏,他以為是太陽來了,高興得喊起來:“太陽來了,我聽到了它的聲音了。”

又有一次,一個人告訴瞎子:“太陽有光亮,就像蠟燭一樣。”那人還順便將一根蠟燭給瞎子摸了摸。瞎子又記住了蠟燭的形狀,心想:原來太陽是這個樣子的。一天,別人給他一隻短笛,他用手將短笛摸了一遍,他感覺到這不是太陽嗎?於是他又高興地喊著:“我有了太陽了,我拿到太陽了!”其實,太陽與鍾和短笛,彼此之間沒什麼關係,可是人家告訴他盆子的形狀像太陽,他卻認為太陽也有敲動盆子的聲響,於是鍾響,他就感到了太陽;人家告訴他蠟燭的光芒像太陽,他卻認為太陽是蠟燭那樣的形狀,於是短笛在手,他就拿到了太陽。

這瞎子倒是肯多問,然而卻太偏執,僅憑一點局部的感知,用自己固定的思維創造了一個“太陽”,實在是可笑的。不過因為他是個瞎子,我們笑笑就罷了,倘若是好好的一個人,也是用這種思維方法來處世,那就不隻是可笑了。

心理定勢會束縛我們的思維,使我們隻用先入為主的思維考慮問題,隻用常規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求用其他“捷徑”突破,這樣就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帶來一些消極影響。不僅如此,心理定勢一旦形成,在進行認識他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會受到影響。

有個經典實驗:研究者向參加實驗的兩組大學生出示同一張照片,向第一組學生說:這個人是一個怙惡不悛的罪犯;對第二組學生卻說:這個人是一位大科學家。然後讓兩組學生分別用文字描述照片上這個人的相貌。第一組學生的描述是:深陷的雙眼表明他內心充滿仇恨,突出的下巴證明他沿著犯罪道路頑固到底的決心……第二組的描述是:深陷的雙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認識道路上克服困難的意誌……同一張照片因為不同的提示得出截然相反的描述,一組學生鑽了罪犯的字眼,一組學生鑽了科學家的字眼。可見心理定勢對人們認識過程影響巨大!

其實心理定勢人人都有,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標準:是非善惡、好壞對錯、愛恨褒貶等。人們常用這套標準給自己劃下一個個圈,並堅決按照這個圈子的標準來生活,不肯打破它,不肯探索,不肯向前一步,一輩子都活在自己已有生活經驗裏,活在自己的心理定勢裏。因此想要避免鑽牛角尖,首先要打破常規定勢,從自己劃下的圈子裏跳出來。

換一個角度看待不幸和挫折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是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麵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麵,如果主觀片麵,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麵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隻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麵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任何事物本身都具有多樣性,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你從喜的角度去看悲,悲裏就藏著喜;你從悲的角度去看,喜裏就藏著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