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度量大一點——待人處事盡寬容(1)(1 / 3)

寬容是養生養心的調節閥,人在社會交往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等是不可避免的,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學會寬容。寬容表現為對人對事的大度和諒解,它可以有效避免矛盾加劇,避免使自己陷入緊張的心理狀態之中,從而維護身心健康。

寬容先要學會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的實質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換位思考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是達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機製。它客觀上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情感體驗,思維方式等與對方聯係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得到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它既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愛。

球王貝利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裏,他的父親是一個因傷退役、窮困潦倒的足球隊員。貝利從小就顯現出非凡的足球天賦,他父親為他特製一個“足球”——用一個大號襪子塞滿破布和舊報紙,然後盡量捏成球形,外麵再用繩子捆緊。貝利經常光著黑瘦的脊梁,在家門前那條坑坑窪窪的小街上,赤著腳練球。雖然他經常摔得皮開肉綻,但他仍然不停地向著想象中的球門射擊。漸漸地,貝利有了點名氣,許多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常常跟他打招呼,還給他敬煙。像所有未成年人一樣,貝利喜歡上吸煙時的那種“長大了”的感覺。

有一天,當貝利在街上向人要煙時被父親看見了。父親的臉色很難看,貝利低下頭,不敢看父親的眼睛。因為,他看到父親的眼睛裏有一種憂傷,有一種絕望,還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怒火。父親說:“我看見你抽煙了。”貝利不敢回答父親,一言不發。父親故意問:“是我看錯了嗎?”貝利老老實實地說:“不,您沒有。”父親又問:“你抽煙多久了?”貝利低聲說:“我隻吸過幾次,幾天前才……”父親低聲說:“告訴我,味道好嗎?我沒抽過煙,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味道。”貝利:“我也不知道,其實並不太好。”貝利說話的時候,突然不由自主地捂往了臉,因為,他看到站在眼前的父親猛地抬起了手。但是,並沒有貝利預料中的耳光,父親把他摟在了懷中。父親說:“你踢球有些天分,也許會成為一名高手,但如果你抽煙、喝酒,那就到此為止了。因為,你將不能在90分鍾內一直保持一個較高的水準,這事你自己來決定。”父親說著,打開他癟癟的錢包,裏麵隻有幾張皺巴巴的紙幣。父親說:“你如果真想抽煙,還是自己買的好,總跟人家要,太丟人了。你買煙要多少錢?”貝利感到十分羞愧,眼睛澀澀的,可他抬起頭來,發現父親的臉上早已淚水縱橫。後來,貝利再也沒有抽過煙。他勤學苦練,終於成了一代球王。多年以後,他回憶說:“父親那一個溫暖的擁抱,比給我多少個耳光都更有力量。”

老貝利以換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兒子的立場,想兒子所想,體會兒子的感受,給兒子以理解和關愛,做到了理解和寬容。一個人學會了換位思考,才會在遇到到問題的時候站在別人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當你能做到這些的時候,你就能夠更多的理解別人,寬容別人。

美國的一個年輕人打完仗回到國內,在舊金山給父母打了一個電話:“爸爸、媽媽,我要回家了。但我想請你們幫我一個忙,我要帶我的一位朋友回家。”“當然可以。”父母回答道:“我們見到他會很高興的。”“但有些事情必須告訴你們,”兒子繼續說,“他在戰鬥上受了重傷,他踩到了一顆地雷,失去了一隻胳膊和一條腿。他無處可去,我希望他能來我們家和我們一起生活。”“我們很遺憾地聽到這件事,孩子,也許我們可以幫他另找一個地方住下。”“不,我希望他和我們住在一起。”兒子堅持。“孩子,”父親說,“我不知道你在說些什麼,這樣一個殘疾人將會給我們帶來沉重的負擔,我們不能讓這種事幹擾我們的生活。我想你還是快點回家來,把這個人給忘掉,他自己會找到活路的。”就在這個時候,兒子掛斷了電話。父母再也沒有接到他們兒子的消息。

又過了幾天,這對父母突然接到舊金山警察局打來的一個電話,被告知:他們的兒子從高樓上墜地而死,警察局認為是自殺。悲痛欲絕的父母飛往舊金山,在陳屍間裏,他們驚愕地發現,他們的兒子隻有一隻胳膊和一條腿。然而此時的悲愴又有什麼意義呢?

這個故事警示我們:人與人之間一定要互相理解、信任,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給他人以更多的理解和關愛,這才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