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脾氣小一點——調節情緒養心性(1)(2 / 3)

《史記》中記載:楚懷王帶領項羽、劉邦等出兵伐秦時,曾與諸將約定:“誰先攻打下鹹陽,就封誰為王。”最後的結果是,項羽在巨鹿與秦軍主力遭遇,並擊敗秦軍主力拖延了時間,使劉邦乘機進入鹹陽。按照約定,劉邦先到,應該封王,但是項羽心裏不舒服,就請懷王更改之前的約定,沒想到懷王卻說“如約”。

懷王原本是項家為籠絡天下人而設的一個棋子,他在項羽眼裏不過是一傀儡,關鍵時刻卻違背項羽的意願,項羽自然火氣橫生。於是,項羽就自封為西楚霸王,並以“古代的帝王,擁有廣闊的疆土,他們一般居住在上遊”為借口,逼迫懷王遷都到長沙郴縣,以此削弱他的政治影響力。由於當時郴縣還是一片荒蠻之地,所以懷王和左右一幫臣子就發牢騷,不願意遷移。結果導致項羽積火重生,幹脆命令士兵在半路把懷王殺了,這才算息火。

可項羽沒想到,自己發火以後,竟然引火上身——當時已被封為漢王的劉邦正在率兵去攻打洛陽,半路遇見熟人聽說項羽把懷王殺死了十分悲痛。劉邦命令全體軍士為懷王戴孝,並向天下人發布告示:“懷王是我們一國之君,現在項羽把懷王暗殺了,實在大逆不道。我親自為懷王發喪,各路諸侯也應該為懷王戴孝。我將率領全部軍隊攻打項羽,希望能和各路諸侯一起為懷王報仇。”天下諸侯聽到這樣的號召,就紛紛響應。於是,劉邦很快彙聚了各路大軍五六十萬人。隨後就殺奔彭城討伐項羽,揭開三年楚漢戰爭的序幕。最終致使項羽在烏江自刎。

由此可見,項羽發火是一個愚蠢的開始。就在誅殺懷王的瞬間,他也給自己帶來隱患。封王的問題不但沒有解決,還激起了天下人的公憤,使自己走上絕路。那麼,日常生活中應如何有效地控製發火呢?

首先,我們要找到導致我們發火的原因。哪些事容易讓自己發火,哪些人容易讓自己發火,哪些情況容易讓自己發火,我們要不斷分析自己的內心,找出自己發火的根源和規律,運用規律從根源去排除,這樣發火的機會自然就少了。

其次,當火氣陡然升起的時候,我們要理智地控製,我們要學會用理智戰勝情感,我們應當給自己下命令:堅持一分鍾,不要發火。一分鍾堅持住了,好樣的,再堅持三分鍾。三分鍾堅持住了,控製自己就有希望了。既然這三分鍾我們都堅持了,為什麼不再堅持下去呢?

另外,離開引起發火的對象和現場也是很好的選擇:對於那些越看越來氣,越看越上火的人和事物,一旦感覺到火氣湧動,不妨告訴自己離開。找個一個不受幹擾的地方、或者找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讓自己投入其中,使波動的內心慢慢平息下來。

減少浮躁,避免壞脾氣的滋生

曾幾何時,我們還在為家裏換了台彩色的電視而開心,還在為和朋友異地重逢而雀躍,還在為買到了一張回鄉的車票而歡喜。可現今,我們開始浮躁了。嫌工作太累而工資太少,嫌房子太小而房價太貴,嫌人際複雜卻關係冷漠……

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許多人都浮躁地活著,忙著各種自以為重要的事,忙到忘掉之所以忙的目標。浮躁的你、浮躁的我、浮躁的他,幹著不同的浮躁的事情。然而浮躁是一種並不可取的生活態度。人浮躁了,會終日處在越忙越亂的應急狀態中,脾氣會變得暴躁,神經會越繃越緊。

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浮躁呢?欲望。如今,物質越來越豐富,人的欲望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烈。欲望和攀比讓很多人無法踏實、安靜地生活。於是,搞藝術的人不再一心想著如何創作優秀的作品,而是在創作的同時還想著如何獲得豐厚的利益;警察一邊保安全抓小偷,一邊努力表現希望被領導賞識,指望有天提職加薪,做上高官;農民不再滿足於田間種地,他們還要想方設法拚命掙錢,買房子、供孩子,以求自己和後代可以擺脫傳統的生活。物欲掀起了流行,許多人不願再埋頭做事,貪婪而投機。高速的現代化信息節奏、激烈的競爭、散亂的感情,這一切都讓人浮躁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