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脾氣小一點——調節情緒養心性(1)(1 / 3)

保持平穩良好的情緒,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心理學研究表明,脾氣暴躁,經常發火,不但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還很容易誘發心髒病的發生,而且會增加感染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因此為了確保自己的身心健康,我們必須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憤怒是使人喪失理智的魔鬼

人人都會發怒,隻是這“憤怒”的情緒到底從何而來呢?憤怒是一個人的主觀願望與客觀事物相悖時所產生的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是當事人在想達到目的的過程中某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自己的權益受到幹擾、妨礙時所產生的不良情緒。

比如,在飯店吃飯,你預計點菜之後不久就會上菜,結果等了30分鍾還不見有菜上桌。此時,你也許會想“下一道可能就是我點的菜”,結果隔壁都上菜了,還沒見自己的。於是,陷入一種不滿的狀態。之後,防衛反應不斷發展,最後演變為憤怒的狀態。也就是說,當事情沒有按自己預想的發展時,人就會產生憤怒情緒。

憤怒是人的一種天性,同時也是一種耗費精力的情緒。在這種情緒下,人體會調動所有的能量儲備,能夠迸發出比平時大得多的生理和心理力量,並且常用語言或侵犯性行為宣泄出來。這時,當事人會出現心跳加快,嚴重者每分鍾可達180次至220次,容易引起心律紊亂,還可能會導致心髒病發作,甚至並發心肌破裂而猝死。並且在所有不良情緒中,憤怒最能破壞人們健全的思維能力,使人難以理智地處理問題。許多傷人毀物、害人害己的事情都是在憤怒的情況下發生的。

例如,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在人眼中素來是一幅隱忍的形象,但史載關羽被殺“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劉備在其結義兄弟關羽被殺後勃然大怒,斷然拒絕了孫權的求和。並說:“殺吾弟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罷兵,除死方休!”這次憤怒燃燒了劉備所有的理智,他不顧眾位大臣的勸說,興兵伐吳,勢必要為關羽報仇。他的這次憤怒甚至差點導致三國鼎立均衡局勢的變化。當時曹操手下的大臣劉曄就認為,利用劉備的憤怒正是改變三分天下的絕妙時機。他向曹操獻策道:“劉備大怒,一定會興兵攻打吳國,如果此時,魏軍也趁機伐吳,那麼劉備一定不會挽救東吳。打破三分天下的格局是必然的。”

雖然這個計謀最終並未得到實施,但這次憤怒給劉備本人以及蜀漢政權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和悲劇性結局,恐怕是他憤怒之時所意料不到的——盛怒中的劉備,一路斬關奪將,逼近江東。孫權一看勢頭不對,立馬啟用本國的後起大將陸遜迎戰。大臣馬良就提醒劉備:“陸遜這個人的才能不低於周瑜,您不能輕敵。”已被憤怒迷住了眼睛的劉備立馬反駁:“朕用兵老練,難道還不如一個年輕人!”

陸遜料到劉備急躁,就堅守不戰。當時天氣很熱,劉備為緩解軍士的酷熱之苦,隻好在山林中安營紮寨。陸遜看到這種情況,就命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餘營。劉備一路丟盔棄甲逃到奉節白帝城,在那裏結束了自己戎馬疆場、坎坷動蕩的一生。皆因一個怒字,劉備在關鍵時刻放棄了策略和機謀。使幾十萬的蜀漢子弟因此喪生,自己也丟了性命,從此蜀漢元氣大傷。

由此可見,憤怒會影響人的思維判斷能力。發怒生氣時,應當調整自己的思想,提醒自己換個角度或方式考慮問題,然後再仔細地想想,使你發怒的這件事是否值得你這樣做。而且憤怒對身體也會產生很大影響,動不動就大發雷霆的人隻會越來越易於發怒,而不會減少發怒次數。過度的發怒還將導致人的心、腦等各內髒器官受到損害,從而引起一係列疾病的發生。因此,人要充分認識到發怒的害處。盡可能通過自我調節避免發怒,以確保自己的身心健康。

發火是愚蠢的,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發火在我們的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發過火。父母會發火,孩子也會發火;老板會發火,員工也會發火;老師會發火,學生也會發火。每個人都站在各自的立場,因為不同的原因導致發火。有些人說,人是個情緒化的動物,心情也會有陰晴圓缺,發火也是正常的,沒什麼大不了。

不過一些專家研究發現:生氣發火的人,體內會分泌出一種劇毒物質,危害身心健康,縮短壽命——專家用收集到的這種劇毒物質給老鼠做實驗,老鼠被毒死,並且發現這種劇毒物質能使白色的雪變黑。其實,現在各種高發身心疾病都與生氣發火有關。所以,生氣發火的人無疑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的身心。因此,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無論是誰的原因,生氣發火都不值得,人應當保持自己的心態平衡,避免不生氣不發火,身體才會更健康。更何況發火本身也不能解決問題和矛盾,很多時間還會激化問題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