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後的技術與設備(2 / 3)

我國建材工業上述問題或矛盾的形成既有曆史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除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產業所麵臨的一些共性市場因素不談,我們認為,“八五”期間國家的宏觀調控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還不太適應;對宏觀調控的認識、宏觀管理的方式、具體操作的手段等方麵,都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八五”期間,從中央到地方,對建材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及長遠發展問題及市場引導企業與政府調控經濟如何結合問題上認識不一致。在戰略地位上,建材工業既不是“瓶頸”產業,又非支柱產業;一些重要戰略規劃中甚至對建材工業作為重要原材料工業的地位存在疑問,主張將建材工業視為完全競爭性行業,任由市場之手去調整和發展。這種思想認識的不一致必然反映到建材工業的管理組織形式上。地方建材主管部門開始反複不定地變化。有的倉促變“工業局”為“工業公司”,有的變為企業性的公司,有的變為總會。但總會該幹什麼?它與原工業局有何區別?大多數人都沒搞清楚,也無法搞清楚。有的原地踏步在旁顧左右,有的幹脆豎起了兩塊牌子。舊的行業宏觀管理被削弱了,但新的管理體製卻沒有相應地建立起來,加之缺乏足夠的調控手段,原有的行業發展規劃與結構調整很難落實,發展出現偏差。以平板玻璃行業為例。“八五”初期,玻璃熱銷,各地各部門紛紛投巨資建設大中型玻璃項目。1994年就有6條日熔化量300噸以上的浮法玻璃生產線投產。一年後,又相繼投產11條生產線,新增生產能力3660萬重量箱。在這已投產的17條浮法玻璃生產線中,經國家行業主管部門審查後批準立項的隻有4個技改項目,其餘都是通過各種渠道或越權審批的項目。同期,采用落後工藝簡陋設備,粗製濫造的“小平拉”玻璃生產能力猛增535%,在平板玻璃總能力中增長10%。宏觀失控的結果,造成平板玻璃市場極度疲軟。全國31家大中型玻璃企業1994年實現利潤總額為14.5億元,到1996年直線下滑,實現利潤總額隻有0.4億元。玻璃企業以至整個玻璃行業都陷入了極度困境之中。對水泥工業來說,“八五”期初,就明確了要發展幹法水泥生產,限製立窯水泥的增長,但卻沒有強有力的行業調控手段。“八五”期間,水泥總量增長17.8%,其中國家鼓勵發展的旋窯水泥隻增長12.1%,而立窯水泥的增長幅度卻高達19.5%。所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行業總體布局及結構調整目標的實現。

(二)落後的技術

1.疲憊的翅膀

曾幾何時,國企是如此身壯體健。當時較先進的技術,造就了國企的曆史輝煌。40餘年的扶搖,國企特別是作為國企基本力量的一批老企業,其發展所依賴的技術翅膀業已疲憊。

我國國企技術的“斷代”危機時間表還會很長嗎?

(1)國企技術“斷代”危機。

20世紀50年代,我國從前蘇聯獲得了折合14.27億美元的盧布貸款,用於引進156項成套項目、一批關鍵項目和技術設備。這對建立我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起了重要作用,使我國國企技術水平和西方企業的差距迅速縮小,不少技術已接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許多項目至今仍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骨幹企業。

但是,至今這些項目的技術水平仍然沒有多大改觀。加上隻考慮有形磨損,忽視無形磨損的設備折舊方法、折舊費統收統支的管理辦法,使企業設備更新、技術改造步子緩慢,與先進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了。

據有關資料統計,上海輕工局所屬企業中,40%左右的設備是20世紀40年代以前的。重慶市機械工業係統75%以上的設備是50年代以前的。我國的機電產品,目前有60%的品種需要更新淘汰。輕工產品中70%以上是五六十年代水平,有20%的品種是三四十年代水平;在全國所生產的機床中,85%是普通機床。

我們再來看工業技術,目前,我國機械製造業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著階段差距。比如:CAD技術的利用率,發達國家達60%,而我國僅5%;發達國家已普遍采用數控技術,但我國數控率僅為0.7%。國民經濟需要的機械產品,一半尚需依賴進口,尤其在基礎裝備方麵,情況更為嚴重。

我國的汽車工業無論在規模、質量、技術和價格上,都不具有與發達國家競爭的實力。轎車生產技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要靠進口。

我國微電子技術水平與國際水平相比,估計落後15年左右。計算機核心技術和關鍵配套件仍沒有過關,尤其是大規模集成電路和磁盤機等外部設備,目仍隻能依靠進口。消費類電子產品總體水平與國外先進技術相比還有差距。

在國企中,一個普遍的傾向是:采取一種側重於數量和產值增長速度的經濟發展模式。重新建、輕技改、粗放型經營。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思想上雖然一再強調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對於內涵擴大再生產和技術改造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然而至今,在一些方麵技術改造的效果還不理想。特別是國有老企業,曆史包袱和社會負擔沉重,經營機製轉換步履艱難,效益不佳、資金緊張、技改任務十分艱巨。

據有關方麵近年對1000餘家大中型企業的大樣本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的主要設備生產技術水平與國際水平相比較,存在十分明顯的差距。企業中現有的或正在引進的設備生產技術水平,達到國外80年代中期水平的占28.8%,達到國外80年代初期水平的占30.4%,達到國外70年代中期水平的占17.0%,達到國外70年代初期水平的占4.2%。

總的概念是,2/3的國有大中型企業與國際的設備技術水平存在10~20年的差距。在某些重點產業、關鍵行業,差距甚至更大。比如,我國大部分鋼鐵企業中的主體設備,還是五六十年代水平。重點和地方骨幹鋼鐵企業的煉鐵、煉鋼和軋鋼三個工序的主要設備中,達到國際水平或國內先進水平的隻有25%左右。目前,我國鋼鐵工業年人均鋼產量隻有24噸,僅為發達國家的1/20~1/30。

數字是枯燥的,但反映出國企技術水平存在嚴重的問題。既然國企麵臨困境,技術水平落後,為什麼不向科技部門要技術、要成果?

(2)枯竭的技術創新源。

在當今世界經濟競爭中,技術創新快慢已經成為一個關鍵因素。創新越快,競爭力提高得也就越快。反過來說,要想提高企業競爭力,就必須加快技術創新。

尤其對於我國這樣一個處於起步地位的發展中國家,依靠技術創新,迅速改善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檔次,走依靠科技進步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已成為我國國有企業重振雄風的當務之急。

我國國企創新進展緩慢原因何在?根據國內外成功的經驗,在用於研究與開發的經費比例中,開發比研究所需費用一般要高5~10倍,產業化投入又比開發高5~10倍。近年來,我國技術研究開發投入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0.5%~0.7%,呈逐年下降趨勢。全國技術研究開發投入近200億元左右,還不到西門子公司年投入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