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流失
國有銀行不良資產已高達八九千億元,並且每年還以五六百億元的速度增加。如何解決國有銀行過多的不良資產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一)三角債,“國企”的債務怪圈
現代經濟生活中,債事已成為企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舉債經營得當可以促進企業發展,否則會使企業變得負債累累,不堪承受以致破產。隨著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各方麵的經濟關係複雜多樣,債務關係和債事糾紛日益頻繁,尤其是企業相互拖欠貨款的“三角債”現象使許多企業陷入了資金周轉的怪圈。
1.國有企業的負債現狀
據估計,國有企業的負債扣除企業間相互負債仍有2萬億以上,其中5300~8000億元以上的債務屬於償還無望的呆賬,企業之間相互拖欠的債務最少也有3600億元。就負債比率來看,在國際上的資產負債率一般為50%~60%。我國大量民營企業、鄉鎮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也基本保持這一正常水平,國有企業資本金卻嚴重不足,全靠借貸維護經營,資產負債率已從20世紀80年代末的40%以下,上升到目前的70%以上,而且以每年4%的高速度增長,目前1/3以上的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已超過90%。國有企業對銀行貸款的剛性需求和過度依賴已遠遠超過銀行資金可供量,銀行貸款相當緊張。由於資金周轉困難,越來越多的企業相繼停工或停產,日益陷入瀕臨破產的困境。國有企業對銀行難以歸還的債務同時成為銀行的呆賬。目前,全國銀行貸款餘額中,逾期貸款和呆賬貸款占到20%~30%,迅速上升的不良債務已使銀行麵臨危機。據統計,全國經營性企業對銀行的負債總額為21600億元。
2.理而還亂的“三角債”
今天,許多國有企業一方麵在求爺爺靠奶奶找銀行四處乞貸以發放工人工資和基本生活費,另一方麵又是數百萬元,甚至數千萬元巨額債務的債主。對此,有關部門也曾進行過清理整頓,但由於力度不大,收效甚微,真是整而不止,理而還亂。是什麼原因導致國有企業經濟生活中這一不可思議的怪現象呢?
(1)嚐甜頭有錢不願還。
欠債企業之所以越來越多,是因為一些企業從欠債中嚐到了甜頭,就是有錢也不用來還債。欠債不還的企業不僅名譽上沒有任何損失,經濟上還能夠有許多實惠。其一,這比到銀行貸款到期連本帶利一起歸還更加合算。其二,欠款可以無限期歸還,利息還可以一分不付。其三,欠款還是向上級部門申請“輸血”及各種款項的資本。這樣便形成誰欠得多,占的便宜就越大的反常現象。企業本身就是以賺錢為目的,當欠債如同賺錢一樣充滿樂趣時,誰不為之動心呢?
(2)吃回扣有債不敢討。
個別國有廠礦企業中的負責人、主管人和經辦人員接受了對方的吃請賄賂以後,不惜“虧了全企業,幸福我一個”,大行“投桃報李”之能事。待本企業與對方發生了經濟糾紛時,還沒等對方開口,自己就先“軟”了下來,躲躲閃閃,害怕事情敗露。
(3)花費大有債討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