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行業虧損的諸因素中,紡織業宏觀失控、總量過剩、原料短缺、價格猛漲、成本升高、開工不足是導致“搖錢樹”滑變的一個主要原因。由於國家一度宏觀管理失控,我國棉、毛、麻等紡織能力高速、超前發展,夕日“搖錢樹”在財政包幹、“諸侯經濟”的利益機製推動下,“全民、集體、個體一起上”,誘發了全國性的“棉紡熱”、“毛紡熱”、“麻紡熱”,成千上萬的小棉、毛、麻、絲紡織廠應運而生,使棉、毛、麻紡紗能力均提前超越國家規劃2000年達到棉紡3000萬錠、毛紡200萬錠、麻紡100萬錠的目標。截至1989年底,全國棉、毛、麻紡紗能力已分別達到4000萬、270萬、170萬錠,而我國現有供棉、毛、麻能力分別隻有2800萬、80萬、70萬錠。特別是產棉、產毛區的地方小國營、集體、鄉鎮企業,占有“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與國營大中型企業爭奪紡織原料。這類小廠全國約有1000個,紡紗能力超1000萬錠,每年消費1000~1500萬擔棉花。有些企業由於設備、技術、管理等方麵的原因,吃了好棉花,難出好產品,靠“回扣”潤滑劑推銷產品,而像重慶這樣的非產棉區的紡織老基地的“國家隊”卻無米下鍋,使1/3~1/2的設備閑置。加上1989年後國際紡織品市場劇變,出口受阻;國內紡織品市場總量過剩,產品供大於求,市場多年持續疲軟,產品不適銷對路;曆年來國家對紡織采取統收的辦法,多年投資不足,技改不力,裝備落後,老企業包袱重,危房多,資金緊,產品大量積壓,銀行不予貸款等因素,導致了重慶紡織業不景氣。
市場觀念淡薄,競爭意識太差,這是重慶紡織業虧損的另一重要原因。重慶紡織局長在一次會上激情地勵言:我們的市場意識太差了,就拿這次巴塞那奧運會開得熱火朝天,世界各國的紡織商雲集奧運會,而我們重慶卻沒有一家企業生產出一件印有其標誌的紡織產品去登“大雅之堂”。你們說說,這些年來街上流行的時裝、麵料,有那一種是重慶紡織業首創的?充其量是仿造人家的“昔日黃花”。
這位重慶紡織界權威人士的話,說到了根上:長期的計劃經濟把重慶紡織業搞麻木了,“皇帝女兒”一下麵對市場的汪洋大海,就不知所措。轉軌變型、調整結構的口號喊了多年,對策、措施、優惠政策出台了不少,均由於“積重難返”,使“搖錢樹”變成了“苦菜花”。
重針總廠在市場競爭中的潰敗,關鍵在於產品結構不合理,產品老化與產品趨同化弊端,與紡織業競爭激烈,需求多變的國內外市場不相適應。
應該說,重針總廠產品曆史上在國內外市場一度享有較高信譽和市場占有率。有計劃經濟條件下,也自然是“皇帝女兒”不愁嫁:針紡站按時收購,隻要質量好,按時交貨,企業不會出現生存危機,產品對路不對路無人問津,亦無須作什麼市場預測和產品開發。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市場條件,人們的衣著使針織行業的“老三衫”年年歲歲都吃香。
隨著改革的深化,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觀念的轉變,工作之餘人們不僅講究吃好、住好、玩好、更重視穿著學問的探討,什麼衣著的麵料質量、手感、色澤、花色,款式、透氣性、吸濕性、挺括性、縮水率、舒適感,迷他性等等不僅是姑娘小夥們的“熱門”話題,也是中老年人感興趣的事,更有一批“先富起來者”,追求高檔次、新款式、新花色、常換新。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老資格的重針總廠落伍了。在產品結構上,重針總廠進入80年代後,未能跟上社會發展、觀念轉變對針織產品提出的新要求,其突出的矛盾是批量大、檔次低、品種少、周期長,針織產品中的精、新、混、深加工的產品比例小,產品附加值低;產品趨同化嚴重,低技術延伸,粗放經營,已經老化的中低檔、初級與半成品多,“老三衫”比重大,遠不適應針織品市場變化快、批量小、多品種、短周期、快交貨的要求,難以生產出“高支輕薄飄、低支粗厚特”、有內外競爭實力的多功能、多用途、受青睞的暢銷產品。不少針織產品與區縣、鄉鎮、私營企業結構趨同。另外,從針織服裝麵料與產業用布、裝飾用布的比例看,也遠不適應激烈競爭的針織品市場的變化。從針織出口產品結構看,過去重針總廠雖有不少產品走向國際市場,但主要還是以資源、勞動力優勢換取的,其出口產品檔次總體水平還不高,仍以半成品、來料、來樣加工和中低檔為主,高檔、最終產品比重不大。因此,單位產品出品創彙水平不僅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30%,也低於中等發達國家50—70%,更無法與發達國家水平相比。
由於上述原因,重針總廠的產品市場占有率每況愈下,不僅國際市場出口受阻,在省內、國內原占有的市場也相繼失去,就是本市商業也不願采購重針總廠的產品,擺地攤又在價格上競爭不過鄉鎮和私營針織企業價廉物美的實惠產品。產品大量積壓,最多時高達2000萬元,有限的流動資金被壓死,銀行不予貸款,無錢購進原材料,隻好退掉來之不易的出口合同。企業曾派出200—300人的產品推銷大軍,“推銷獎”高得嚇人也無濟於事。市場的無情和競爭的失利,就應了老祖宗的話:“市場銷售是否成功,是商品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所有者”。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撞擊下,重針總廠這顆西南針織業的明珠,漸漸失去當年的輝煌,等待它的將是悲慘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