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學習——終身受益的過程(3)(1 / 2)

讀過《富蘭克林自傳》的人可能都會感受到這一點:書對於富蘭克林來說有多麼重要。

富蘭克林與書的故事

富蘭克林在家裏排行最小,他身體健康、一張圓臉、一雙靈活而又機智的眼睛。他與別的孩子一樣,調皮淘氣。可是他喜愛讀書。

在聖誕節快要來臨之時,父親撫摸著他的頭發,關愛地問:“貝恩,你聖誕節最希望得到什麼樣的禮物?”

富蘭克林回答說:“書包,父親,我要書包!我有了書包後,就能像吉美那樣去上學了!”

這個回答大大出乎了父親的意料。

早在富蘭克林七歲時,他就開始自己讀書了,而且經過一段不長的時間後,他幾乎已將父親書架上的書全都讀過了一遍。

他還能寫出一些短小的詩歌,而且曾經把他寫的詩附在父親寫的信裏,寄給了家住倫敦的伯父,並且受到了伯父的稱讚。

由於家境困難,富蘭克林中途輟學到詹姆士的印刷廠當了一名學徒,當時他年僅12歲。

在此期間,富蘭克林結識了一名書店的學徒,他利用和書店學徒的關係,將他所喜愛的書在晚上借出,第二天早上歸還。從此以後,他就開始夜夜苦讀。

富蘭克林愛讀書的習慣遠近聞名。由於晚上讀書時需要大量的蠟燭,他就悄悄地請求夥伴們為他收集一點剩蠟燭好方便他能利用晚上的時間讀書。後來夥伴們的家長知道了這件事,就主動為他積攢一些,有時還送給他一支。

富蘭克林刻苦讀書的精神使他周圍的人們非常敬佩,所以,大家都想方設法地幫助他。

他回家時,他的朋友與家長們就把平時積攢下來的一些蠟燭頭作為禮物送給他。

所以每次富蘭林從印刷廠回家時總能收到一份特別的禮物——家長們為他準備的蠟燭頭。

俗話說得好,學然後知不足。對於富蘭克林的求知欲來說,就像一塊永遠不會吸飽的海綿。

他讀的書越多,越覺得自己知識上的貧乏,就越想到群書之中博覽一番。

富蘭克林為了滿足讀到更多書的願望,他召集了幾個愛好讀書的朋友共同組織了一個讀書俱樂部,取名為“共同社”。其成員都把自己的書拿出來,建立了一個小型圖書館,使每個成員都能讀到更多的書。

在“共同社”的支持下,三年之後,富蘭克林又創辦了一個規模更大的費城公共圖書館。這個圖書館的創辦還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資助,並且越辦越紅火,當年小而且簡陋的圖書館,日後竟發展成為北美公共圖書館之母。

在此以後,富蘭克林開始取得事業上的成功,他又計劃建立於了美國第一家圖書館。這時共有100人捐款,羅克登大律師還把捐贈的一些事宜表述為法律的形式,並使之成為北美洲募捐圖書館之母。

康德對富蘭克林的評價實在是太恰當不過了:“富蘭克林是從天上偷竊火種的第二個普羅米修斯。”

列寧一生之中都極重視讀書與學習。在其逝世的前幾個月,他還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我們一定要給自己提出這樣的任務,第一是學習,第二是學習,第三還是學習,然後要檢查,使學問真正深入到我們的血肉裏麵去。”

科學界的巨人愛因斯坦對讀書也是一往情深。他在中學時代就喜歡讀那些自然科學的故事,對於隕星、地震、風暴等等方麵的書,都如饑似渴地閱讀,在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時,他曾為自己製訂了一份學年、學期和每月的讀書計劃,依次閱讀哲學家柏拉圖、拉漠、笛卡兒、培根、亞裏士多德、康德和物理學家牛頓、麥克斯韋、赫茲、拉普拉斯等人的著作。

在不斷地讀書與學習中,他才積累了如此淵博的知識,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他那超越時代的狹義相對論。

大文學家魯迅也幾十年如一日地保持著勤奮讀書的好習慣。他平時除了寫作外,就是讀書,當他感到累了或困了就靠在藤椅上翻翻報紙、看看雜誌,把讀書當作了一種休息與娛樂。即使在魯迅逝世的那一天,在他呼吸十分微弱,血壓反常的情況下,他還向許廣平要了一份當天的報紙,對上麵的消息和文章作了詳細的閱讀。